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推进高质量民生建设中展现工会作为
2025-02-03IP属地 湖北2

转自:衢州日报

  杨川丹

  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多维升级、民生发展提质增效呼声强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工会作为民生建设重要的实践主体之一,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紧扣“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要部署,努力聚焦主责主业,明确改革重心、抓牢任务主线、把准改革方向,让工作成果更精准对接职工群众的新需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职工群众。

  一、探索链式服务,推动就业提质扩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而言,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技能人才短缺、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尚未有效缓解,稳定和扩大就业面临诸多困难。“促就业抓创业”是新时代工会履行维权服务职责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近年来,衢州市工会系统发挥工会职能优势,以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援助为重点,在就业招聘、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创业支持、权益保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务实措施,不断助力区域稳就业促就业工作提质增效。“职创贷”就是衢州市总工会联合各大银行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一项创业支持项目,主要面对困难职工、转岗再就业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模工匠等群体,采用银行降息、工会贴息的做法有效缓解创业还款压力,受到职工欢迎。但,如何进一步增强工会服务精准性、可及性、多样性,更好地满足职工就业创业需求,仍亟需破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重要举措,从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角度重新定位新时代就业工作。工会系统也应进一步突出强调系统思维和需求导向,强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政企合作,整合招聘、培训、提升、维权、支持等各类资源要素,拓展服务群体覆盖面,贯穿职业生涯全周期,延伸就业创业前、中、后端服务链条,探索构建一体化全景式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提升“点单式”培训、“名师带徒”机制、“职创贷”办法等工会服务品牌影响力,努力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提质之间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二、聚焦重点群体,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在民生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和覆盖率都有很大的提高。但从共同富裕视角看,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诸多缺陷,需进一步提升其可持续性、运行效率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调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切入口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推进这个过程的突破口在于关键领域的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等具体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城市中相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有力推动相关的户籍制度、社保制度改革进入快车道。长期以来,衢州市工会系统聚焦城市困难职工群体,通过四季常规“送温暖”、医疗互助保障和困难职工帮扶等形式开展保障工作,在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落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拾遗补阙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对准跑道,改革创新举措。如,积极推动医疗互助报销纳入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参保、报销“零跑腿”,有力提升服务保障职工质效。为有效回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背景下劳动者就业结构、方式的新变化,工会系统应进一步加强自我完善力度,以“基层工会建设三年行动”为契机,全力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为代表的重点群体建会入会工作。同时,针对这部分群体配套社保缺失的现状,充分发挥工会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勇为先行者,打破维权壁垒、精准帮扶路径、拓展互助空间,探索构建“新”群体服务保障平台,为他们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三、把握关键诉求,夯实生育支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人口发展态势和表现,如生育率降低、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等,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力支撑。然而,在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特征明显,人口增长转负、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努力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成为新阶段促进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突出强调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家庭等主体同向发力,以系统统筹、激励引导的思路,促进家庭生育意愿与社会适度生育率最大限度的相容。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工会系统责无旁贷,应积极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主动融入全市生育支持大局,协力市域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上“当先锋、走前列”。重点把握妇女、青年等关键群体的具体利益诉求,围绕就业性别歧视、职工家庭“三育”(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单身青年婚恋交友难等突出问题,立足工会职能定位,夯实多元化女职工维权服务体系,做优“妈咪暖心小屋”“爱心托班”“浙工缘”等女职工特色工作品牌,同时探索转型突破路径,搭建多层面普惠性托育模式,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多方位助力实现全社会“恋而优婚、婚而优生、生而优养、养而优教”的美好愿景。

  四、搭建民生平台,拓展职工幸福路径

  民生热点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政策的靶向、工作的落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正确把握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要实现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立足政府职能定位,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有效实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每年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之一,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确保“百姓最关心期盼什么,政府的真金白银就投在哪里”,让百姓收获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年来,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迭代、升级,在全国遍地开花。作为推动民生工程落地生根、维护职工权益、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各级工会应紧扣党委政府大局和人民现实需求,把准“党政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长”的着力点,持续深化工会服务内涵、拓展职工服务阵地,为职工提供更加全面、细致、贴心的服务。同时,加强横向、纵向协同,联合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推动民生实事的深入实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2024年,衢州市总工会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憩难”、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等问题,积极推动“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心驿站’”和“举办暑期‘爱心托班’”两个项目成功入选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这既体现了当前一个阶段人民群众的最强“呼声”,也体现了党和政府赋予工会系统的信任托付,是工会系统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彰显工会担当作为、提升社会影响力的一次重要契机。

  (作者单位系衢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