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老有所乐、体面养老成为上海两会的关注热点 让银发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5-02-03IP属地 湖北1

长者食堂、老年学堂、智能健康手环……银发经济日益多元化,加快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成为今年上海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老有所乐,提振银发教育经济

近日,上海的长者食堂频上自媒体热榜。网友表示,这些食堂不仅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了便捷、实惠的餐饮服务,更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商业流量入口。去年年初,市民政局印发的《关于推进本市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至2025年末,上海社区长者食堂达400家、老年助餐点达2000个,基本满足老年人就近、便捷、优质就餐的需求。然而,温饱之外的乐养又该如何优化?

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直言,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已是低配,银发教育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发展的老龄化进程和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发展银发教育经济不仅关乎经济增长,更与社会和谐和国民素养提升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已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习群体,全国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达2000多万人。上海也逐步建成覆盖市、区、街道、居村社区的4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建有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和学习点,比如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开设文化、书法绘画、钢琴、摄影等多种课程,深受老年群体追捧。

然而,公共供给不足、优质教育服务稀缺等多种问题依然存在,“华东师大老年大学资源配套优质,但名额供不应求,由此可见银发教育经济市场需求极大。”杨蓉表示,仅依靠公立老年大学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一些民营银发教育机构和品牌应运而生。例如,山东“心智青”从青少年教育成功转型为老年教育,机构以每年新增加盟校区15至20家的速度发展,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450个校区,累计服务学员超过10万人。

“由政府牵头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银发教育市场,完善教育供给链条,鼓励教育企业转型发展,将促进银发经济成为产业新动能。”杨蓉表示。

医养结合,满足多元化长护险需求

“受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居家养老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在市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常委李琛浩看来,与健康老年人相比,失能老人更需要受到社会关注。老人中风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无论是请保姆等外部协助、还是子女轮流请假照顾等方式,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和精力上的压力。

“长护险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试点经验较为有限。”他表示,截至2023年,我国试点地区长护险使用率仅为0.73%。上海于2016年启动长护险试点,是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李琛浩建议上海先试先行,将医养结合融合进长护险,为参保人员提供包括基本医疗保障、长期照护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加快推行商业长护险,细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既缓解社保基金的支出压力,也能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多元化解决罹患重疾和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

失能人群的照护服务也是长护险的发展重点,但由于社会观念、薪酬福利等多重现实难题,专业护理人员特别是具有医疗养护结合技能的长期护理人员十分紧缺。“从事长期护理专业服务的人员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能力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据初步测算,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较大,与日益增长的照护需求严重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