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四年里,美国前总统拜登在任期间从未访问过我国,这一事实传递出两国间博弈愈加激烈的信号。与此同时,特朗普的做法则截然不同:他在上任不久后便发出了希望访问我国的信号。根据《观察者网》等媒体于6月28日的报道,《日经亚洲》指出,美国政府正在积极筹划特朗普总统的访华行程,预计这一行程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得以实现。
此次访问的一个显著亮点在于代表团的组成,特朗普打算率领一支包括数十名美国商界领袖在内的豪华阵容前往中国,这样的安排与他当初访问沙特阿拉伯时的做法相似。在那次访问中,特朗普就携带了如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及黑石集团首席执行官史蒂芬·施瓦茨曼等30多位重量级企业领导人,成功宣布了“促成超过万亿美元”的商业协议。因此,特朗普显然希望借助这次行程再一次复制这一成功模式,通过商界力量推动中美之间的金融与贸易合作。
然而,随着马斯克与特朗普之间的关系公开恶化,这次访问时可能随行企业家的名单很可能会出现变动。其中,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缺席尤其值得关注。他作为反华的急先锋,早已因两轮制裁而被中国禁止入境。此外,鲁比奥近期因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政策与中国的关系也持续紧张。相对之下,财政部长贝森特已成为主导与中国接触的关键人物。他在6月12日的国会听证会上明确表达了与中国合作的意愿,强调“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实现中美关系的良性再平衡”。
媒体指出,贝森特与鲁比奥之间存在着明争暗斗的局面。例如,在贝森特于5月底完成与中方的经贸磋商后,鲁比奥立刻宣布对中国留学生签证的新规,导致中美的关系再度紧绷。目前,贝森特的团队主张通过谈判来降低关税,稳定经济合作以赢得商界的支持,而鲁比奥则坚持采取对华强硬的立场,推动科技封锁与签证限制等施压手段。因此,不少人推测,此次特朗普访问中国的随行人员更有可能是贝森特而非鲁比奥。
在6月初中美高层通话之后,特朗普曾强调“双方取得非常积极的成果”。但鲁比奥在随后的记者会中未对访问计划发表任何评论,这被外界解读为贝森特的接触策略正在主导中美之间的外交关系,而鲁比奥的影响力正在减弱。根据相关预测,特朗普此次访华的核心议题预计将围绕关税调整、稀土出口限制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早在今年5月,特朗普就对我国加征的单方面“对等关税”实施了短暂的禁令,时间仅维持了一个多月,就显露出美国难以承受这样的后果。中美双方在日内瓦达成了协议,美国已暂停并撤回部分关税措施,而中国也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然而,特朗普仍保留了一部分关税作为今后谈判的筹码,能否在访问后进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此行的成果。
尽管特朗普宣布将高调访华,但最终是否能够成行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我国的态度将是关键因素,如果美方在台湾海峡与南海等问题上继续挑衅,那么此行的安排可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局势的变化,如中东、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可能会分散特朗普的外交关注,导致他的行程被推迟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