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30日到7月6日,欧洲大陆迎来了一位重要的中国外交官——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这次行程充实且紧凑,是应欧盟及德法两国外长的邀请,展开的一场为期七天的穿梭外交。七天的时间里,王毅外长走访了三个国家,与多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并参与了多个交流会议,每一次的互动都为中欧关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欧洲之行,王毅不仅是在庆祝中欧建交五十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还标志着在欧盟委员会换届后,中欧首次就战略安全等核心议题展开的高级别对话。
这次外交之行的时间点尤为特殊,正值中欧建交五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也是双方在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启动后,首次深入探讨重大国际事务的时刻。王毅此行有四个关键议题,每个都关乎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而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就是王毅所强调的那句话——“中国不是美国”,这句话的分量,随着局势的变化,其重要性和含金量也在不断上升。
对于当今的世界局势,王毅外长用了一个简单的词汇——“稳”。他指出,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中欧这样两个全球重要力量和市场之间的稳定关系,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王毅反复强调,中欧两国的稳定合作,不仅仅对两国有利,也对全世界的多边贸易体系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这番话无疑触动了欧洲人的心弦,因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欧盟内部一些国家依然在跟随美国的步伐,但也有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道路。王毅强调,面对这种局势,中欧必须团结合作,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此次访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王毅与欧盟领导人共同回顾了过去五十年的合作历程,分享了宝贵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为未来更高层次的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简而言之,这次访问的核心目的是“增进了解、巩固友谊、找到共同点、管控分歧”。对于欧盟来说,王毅所强调的“中国不是美国”,无疑为即将到来的中欧具体合作项目奠定了更为清晰和稳定的外交框架。这句话精准划定了中国的外交边界,明确表达了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王毅外长也毫不回避,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近年来,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及伊朗核问题上,中国的立场频频被误解,甚至遭到西方某些国家的恶意指责。然而,王毅始终坚持原则,毫不妥协。在乌克兰问题上,面对西方的指责,王毅明确表示:“劝和促谈”是中国的核心立场,呼吁各方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中国不仅履行着自己的国际责任,还联合巴西等国,推动成立了“和平之友”小组,为停火和和平谈判搭建平台。
对于伊朗核问题,王毅也表达了强烈的关切和遗憾。他警告道,伊核问题本可通过和平谈判化解,但如今却陷入了危险的边缘,可能引发新的中东冲突。对于美国在此问题上的霸凌行径,王毅提出了尖锐的质问:“如果美国轰炸伊朗的核设施,造成核灾难,全球将为此付出代价!如果仅凭实力判断对错,规则和公理又何在?”他通过这一发问,强烈批评了美国的霸权行为,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遵守公正、平等的国际规则。
此外,王毅还针对欧盟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疑虑作出了回应。自中国开始对稀土进行管制以来,欧洲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借此手段“卡脖子”。在柏林的记者会上,王毅直接给欧盟打了一颗“定心丸”,明确表示“稀土问题本不是中欧之间的问题”。他强调,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责任,中国对某些稀土资源进行必要的管控,这一做法是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为避免给欧洲企业带来不便,中国还开设了“快速通道”,保证符合规定的稀土贸易可以正常进行。
无论是乌克兰危机、伊朗核问题,还是稀土管制,王毅外长的表态都明确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既坚持原则,又为全球稳定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案。然而,中欧之间的合作并非没有挑战。在经贸领域,双方的摩擦也时有发生,王毅在处理这些分歧时,展现了灵活和智慧。在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的事件上,王毅强调,中国的加税是合法合理的,但同时也为欧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几家法国干邑品牌得以免税,显现出中国的合作意愿。
王毅与法国外长巴罗的会谈中,他提出“通过友好协商解决问题”是目前中欧最需要的合作方式,而马克龙总统和巴罗外长也认同这一观点,表示要加强合作、管控分歧。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例如,欧盟近期推出的《国际采购工具》政策,导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被排除在欧盟的公共采购市场之外,随即中国宣布将对部分欧盟医疗器械采取反制措施。如何在这种贸易摩擦中寻找到合作的平衡点,将直接影响中欧未来的合作前景。
总的来说,王毅这次在欧洲的外交之行,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信息——“中国不是美国”。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欧洲的明确表态,更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路线,愿意与包括欧洲在内的各国建立更加平等、互信、持久的大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