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俄乌冲突日益激烈之时,全球范围内又连续爆发了三起重大事件,美国是否坐不住了?
第一起事件发生在7月19日上午8点30分,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附属外交设施——“巴格达外交支持中心”突遭爆炸袭击。对此,美国大使馆仅简短回应,称爆炸为“可控”,并已将相关情况通报伊拉克政府;白宫方面则保持沉默,没有进一步解释。“可控爆炸”这一措辞耐人寻味,通常在战区使用此类说法,往往意味着官方希望淡化事件的严重性,试图掩盖背后可能的攻击行为。根据过往经验,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绿区”的美国大使馆并非绝对安全地带,过去几年,这里多次遭遇火箭弹袭击和无人机轰炸,频繁成为什叶派武装与美军对抗的前沿阵地。
这次爆炸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其发生的时间节点十分敏感。正值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加大制裁力度、俄乌局势陷入僵持之际,美国在全球的安全形势再次受到严峻挑战,显示反美势力正在筹划新一轮行动。更令人关注的是,截至目前,没有任何组织宣布对此负责。通常在伊拉克境内发生袭击,如果是什叶派武装如“人民动员力量”等民兵团体所为,他们往往会迅速公开声明,以彰显战果或表达政治诉求,但此次的沉默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第二件事同样发生在19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签署命令,正式终止1996年与德国签订的一项军事技术合作协议。这项协议延续近30年,曾是冷战结束后俄德之间最早恢复战略互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如今俄方主动废除协议,意味着两国关系跌至新低谷。俄方理由直截了当:德国与西方国家一道,持续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和军事压力,使该协议“已失去意义”。
事实上,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德国在对俄政策上发生明显转变——从最初对援助乌克兰持观望态度,到逐步加大武器援助、提高国防预算、积极参与北约东扩军事演习,俄德之间的战略互信早已荡然无存。对俄罗斯来说,继续保留这份合作协议既无现实意义,也难以接受道义上的被动。俄方宣布“退群”,不仅是对德国政策的不满表达,也是对外界的明确信号:俄罗斯将坚定奉行独立的军事路线,不再寄望西方转向。
有趣的是,德国对此尚未作出公开回应,德国外交部网站没有任何相关更新。一位柏林智库专家私下透露,德国其实早已默认这份协议形同虚设,“俄方选择如此正式地终结合作,是对德国彻底失去耐心的体现”。与此同时,欧洲议会内部关于是否彻底切断与俄罗斯的军事、能源及经贸联系的讨论持续升温。俄罗斯的这一举措,或将推动欧盟内部形成更坚定的对俄战略,这对未来乌克兰局势无疑并非利好消息。
第三起事件则是印度罕见地公开“开怼”北约。《印度时报》报道,针对北约秘书长吕特近日批评俄印经贸关系,印度外交部罕见地做出强烈回应。外交部发言人直言北约不应在贸易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并强调印度将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优先保障自身能源供应。这番表态信息量巨大。
首先,印度公开与北约唱反调,显示出其外交姿态的明显转变。长期以来,印度虽与俄罗斯保持传统友好关系,但面对美欧时多采取“沉默”或“平衡”策略。而今,印度不仅为俄罗斯发声,更是针对西方规则的普遍不满作出反击。其次,时机极为敏感。近日,美国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若俄乌冲突在未来50天内无法停火,将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制裁,包括对与俄贸易的第三方国家征收“二级关税”,此举明显针对包括印度在内的“中立”国家。
印度不愿为西方制裁买单可理解。莫迪政府推动的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印度与俄罗斯在原油和天然气领域合作近年迅速扩大。北约的干预几乎等于干涉印度能源安全,这直接促使印度强硬反击。有分析认为,印度此次表态或许是外交姿态,也可能预示着对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更深层质疑。一位南亚问题专家指出,“如果美国真对印度实施二级制裁,印度不一定会像以往那样退让。”
综观这三件事,不难发现一个清晰的趋势:围绕俄乌冲突,国际政治的阵营裂痕正在加速扩大。更多国家不再盲目站队,甚至开始反击既有国际秩序。美使馆遭袭,表明美国在中东的存在再度面临安全挑战;俄罗斯主动终止与德国的长期合作,是与欧洲摊牌的明确信号;印度公开顶撞北约,则打破了“全球南方国家不敢发声”的旧观念。
这三起事件绝非孤立,而是全球地缘政治新一轮重塑的缩影。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