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浒墅关龙华社区红叶花园的“特瑞花境”姹紫嫣红,是居民聚会纳凉的人气聚点。下个月,这里将支起银幕放映露天电影,让花香与光影交织成更热闹的邻里时光。这片共享空间由闲置广场蝶变而来,藏着2000余户动迁居民“上楼”后的新生活密码。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wrujm.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5452.jpg" />
从青砖黛瓦迁到高楼林立,老镇居民曾面临生活模式的转变:习惯邻里串门的老人一时难觅便捷的交流场所,喜好种植花卉的居民缺少了独立院落空间。为破解这些“上楼”带来的新问题,龙华社区积极探索符合社区实际的居民自治模式及机制,创新运用“归零工作法”,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截至目前,社区楼道“微客厅”年均举办议事活动超过50场,“治汇益+”党群议事会推动40余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如今,居民们在共建共治中共享“邻聚”温情。
楼道议事激发“自治活力”
在红叶花园一区5幢楼道拐角,陈阿婆正与邻居围坐在崭新的原木桌椅旁织毛衣,与墙面上“家风家训”主题展示相映成趣。而在陈阿婆刚搬来时,这里曾堆满居民搬来的破沙发和桌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wrujm.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5982.jpg" />
龙华社区党委书记朱东敏介绍,动迁住进楼房后的居民保留原有生活习惯,将自家破旧桌椅放在楼道里,但此行为不仅影响楼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
“以前在老镇,门槛就是议事台,现在住进楼房把门一关,总觉得和以前老乡邻有隔阂。”居民们也觉得很无奈。社区网格员记录下居民的“楼道社交需求”,一场“楼道革命”悄然启动:信报箱外移拓展出更多空间,社区统一采购桌椅,安装风扇,搭建起一个个楼道微客厅,八块主题文化展板将红色故事、环保知识嵌进白墙。
“近邻党建”模式让党组织扎根楼道,微客厅成为“海棠微驿站”主阵地。党员带头开展学习议事,居民自发参与环境维护,逐步形成“党群议事雏形”。退休党员王阿姨感慨:“现在下楼就能和邻居聊天。”这种“闲聊中议事”的自治萌芽,渐渐在楼道空间内成长。
共享空间重拾“弄堂温情”
正值暑期,红叶花园一区的“邻聚・幸福空间”里异常热闹。56岁的吴阿爹正在此跟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益民学习书法,在隔壁的儿童游乐室内,6岁的孙子正开心地搭着积木、尽情玩耍,“一老一小”各得其所。
2024年,社区以“海棠红·幸福里”建设为抓手,在住宅小区打造了龙华“幸福空间”系列,红叶花园一区的闲置用房被改造为“邻聚·幸福空间”。空间内的图书阅览区、影音共享区等便民功能区一应俱全。
空间西墙展示着“社区+物业+业委会+居民”四方协同机制:业委会设立“民情收集日”,通过“轮流坐诊”收集民情。截至目前,已收集诉求60项,推动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增设等问题57个。
在闲话家常间商议家园的建设发展,社区还构建了两级议事的“幸福工作机制”:楼道“治汇议家”随议随决,社区“治汇益+”党群议事会通过贤者自荐、群众举荐、社区推荐吸纳成员,运用“提出议题—执行决策—全程监督”的“归零工作法”闭环处置民意,始终将“五心工作法”贯穿于服务之中,推动360户走廊封闭改造等30余项民生工程落地,形成“小事不出楼道、大事闭环解决”的治理特色。
这个1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居民重新感受到“弄堂生活”的温情氛围。
网红花境播种“生活趣味”
“这株月季是我从老院子挖来的根苗。”在共享花园“特瑞花境”里,65岁的孙大叔一边精心修剪花枝,一边向邻居们介绍他的“宝贝”。这片充满生机的花境,前身是因设施老化而长期闲置的公共休闲广场。社区积极链接资源,获得苏州特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绿大地园林营造有限公司近20万元共建资金支持。改造过程中,党员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共享花园”的金点子。
2024年4月,“特瑞花境”正式建成投用,迅速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网红打卡点”。29名由居民担任的“咫尺青绿”公益园丁主理人,定期负责绿植的养护与景观维护。超过30组亲子家庭踊跃参与“花园里·为幸福充‘植’”活动,孩子们在亲手种植中感受自然之美。由居民共同商议制定的《花境公约》,明确了爱花护绿、共享共管的规则,让花园之美持久绽放。花境旁,修缮一新的“泉心亭”,更成为居民们开展“花境议事”的固定场所。
社区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花境议事”已成功推动解决了楼道墙面刷新、公共晾衣架翻新等7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从“社区主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引导、居民主导”,龙华社区的动迁居民带着“围坐议事”的热忱融入现代社区,在共建共治中品出了“老”习惯的“新”滋味。(顾玲、浒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