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00后是最倒霉的一代,堪称是如履薄冰。
还没出生就赶上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刚出生就遇到了传染病“非典”;
扛过来这一轮,到了喝奶粉的年纪,又遇上毒奶粉,很多儿童因此智力发展受阻;
等年纪再大一点,地沟油、教育改革、防沉迷等等横空出世,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又被疫情困了三年;
刚毕业就碰上大学生热潮,就业难度蹭蹭往上涨,这还不提性别比失衡、生活成本增加、结婚难等问题。
可是,又有哪一代是真正容易的呢?
前段时间和一位70后的来访者深入沟通后,简直叫人感叹:活着就是一场。
2025年,最大的已经55岁了,50和60后已经正式进入退休,开始享受自己的晚年时光。
90和00后正是朝气蓬勃,正准备在人生的舞台上大干一场。
网友们称呼70后为“70后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
他们没有感受到过时代红利、也没有追上过什么时代潮流。
他们上孝、下育子女,作为老人和年轻人的“夹心层”,一对夫妻承担着上上下下几口人的生活开支。
如今,他们的父母渐而老去,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
而在新时代生活成本增加、内卷现象严重的今天,很多00后开始躺平,甚至“啃老”,这无疑是对70后肩上重担的再一次增加。
家庭和社会压力
不止年轻人在经历“内卷潮”,中年人背负的压力同样也不小。
近期一个48岁的来访者就曾提到:“我做销售的,现在这一行太难了,出去跑业务,你体力上比不上那些小年轻,
人家连续熬几个大夜,一点事都没有,哪像我,晚上十点前不睡觉,第二天起来就头疼。
公司团建、年会,我这边要接送孩子,不是我妈有事,就是我老丈人有事,一天闲下来的功夫都没有。
辛辛苦苦给公司干了十几年,一看我干不动了,立马要辞退。
不光是我,我们公司好几个岗位都在优化,年轻大学生又听话工资又拿的少,谁还要我们这些老东西?”
职场困境、家庭责任、生活成本几座大山背在肩头,70后们不敢松懈,也不敢让自己停下来,
因为一旦停下来,面临的就是全家生活来源被截断。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社交媒体上无数“35+职场人何去何从”“中年职场人的困境”背后呈现的正是血淋淋、让人不敢面对的现实。
不如父母的孩子
近段时间,“全职女儿”一词横空出世,放眼社交媒体,
到处都是“在家给爸妈当全职女儿一天生活vlog”或者“在家给父母当有偿保姆,全职女儿一天都做了啥菜”。
这些“全职女儿”一般都是刚毕业的00后或者正在gap(间隔,是指暂时不去工作或学习,休息一段时间)的,
他们因为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生活成本,暂时无法去工作。
于是他们就在家照顾父母长辈,为他们做一日三餐、收拾家务,这样既可以有收入,又能待在家人身边尽孝,简直是一举两得。
可是,父母也会退休,难道我们能做一辈子的“全职女儿”吗?这样依靠父母的生活,不就是变相的“啃老”吗?
短视频博主可以借助“全职女儿”博取流量起号,转型为带货博主,可是我们普通人呢?
父母尽力将我们托举到自己的肩上,让我们拥有了更高的学历和更广阔的见闻,可是来到社会上后,却发现自己甚至不如自己的父母。
当然,这是时代的趋势和社会的变迁,和某一代人本身并没有关系。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社会代”的概念,认为影响某个时代群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是由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影响而不是家庭环境所致。
这个理论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经济正处于空前繁荣,
在欣欣向荣的社会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青年一代,具有非常先进的观念和反叛思想,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变迁。
当个体在出生和成长环境中共同经历了某个重大社会事件的变迁,产生了对于本群体的代际认同感,
从而形成了与前辈或后辈极为不同的价值观念。
代际差异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群,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庭条件普遍不太好,兄弟姐妹成群,因此在心理上同样没有受到父母关注。
在成长过程中,70后也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例如大学毕业后不再包分配工作、福利分房取消等等,这些都为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教育子女时,70后往往会采用更加平等尊重的方式,也会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同样也是对于自己童年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
然而,实际上他们的子女(00后或10后)也同样是经历着社会和思想观念大变革的一代,
因此,双方很可能也会产生不少的摩擦,在婚育、职业、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拥有不同的看法。
“不婚不育”首当其冲,被挂上了70后父母的心病第一位。
这样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之下,很多70后父母都陷入了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
其实我想说的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艰难,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幸福之所在。
70后的苦难,是生活的底色,也是成长的土壤印刻在他们身上最鲜明的痕迹。
无论我们有没有吃到时代红利、赶上变革浪潮,生活都要继续,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升起,合上手机,又是普普通通的一天。
就像网友们说的:“生活,本就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