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河田镇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经济总产值增长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经济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一)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促进三产融合
1.强技赋能发展农业。落实好“藏粮于技”战略,以创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星乡镇”为优势,以供销农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工作,稳定粮食年产2.4万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高优特色农业,实现烟叶收购2.9万担、生猪出栏17万头以上。加快构建完善集河田鸡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的全链条产业集群,推动河田鸡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转型,力争突破年出笼450万羽。
2.补链延链壮大工业。紧抓与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结对共建机遇,围绕“3+N”主导产业,突出晋江(长汀)工业园区落户我镇优势,重点在河田鸡产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方面谋划储备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围绕瑞启铝业铜铝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主”企业,加快与意向企业的洽谈进度,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激发“链”式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发展,力争实现全镇工业产值超32亿元。
3.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发挥河田镇“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优势,加快构建河田鸡“养殖+加工+研发+文旅”全产业链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2025年河田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串联开发不同片区“红+绿”旅游特色资源,推广宣传南塘村“河畔共富人家”、窑下村车田寨“寨这里”露营基地、蔡坊村米箩街等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地,积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紧抓长汀文旅火爆契机,主动融入长汀旅游市场,打造“住河田、吃名鸡、泡温泉、游古城”的汀州古城旅游精品分流线路,承接部分游客“吃、住、游”需求。
(二)把项目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补齐项目短板
1.精心谋划重点项目。重点围绕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主要支持8大方向、17个具体投向,以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领域,争取2025年引进优质项目8个,其中5亿元以上2个;培育规上工业2个,规上服务业2个,限上商贸业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加大对长汀亿来20万锭混纺纱线技改项目、长汀县河田镇集镇雨污改造提升工程、利用再生PET年产六万吨高性能化纤原料生产线项目等纳入上级项目库项目的跟踪对接频次,“清单式”推进项目落地见效。
2.强化项目服务保障。按照早着手、早谋划的工作思路,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在前期手续办理、要素保障、资金争取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发力,积极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在供水、供地、供电、用工等方面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坚决排除制约重点项目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加快推进文铭实业二期技改混凝土生产、长河商贸中心等已落地项目建成投产见效,打造“河田速度、项目样板”。
3.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持续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加强项目落地全盘统筹和组织领导,健全规下企业成长培育库,加强重点企业跟踪分析研判,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平稳增长。充分调动河田商会在企业、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为党委、政府与企业牵线搭桥。积极践行“妈妈式”服务保障理念,及时研究解决招商和项目落地过程中难堵点问题,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着力推动一季度强劲开局、二季度聚力攻坚、三季度全面冲刺、四季度决战决胜。
(三)把生态文明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1.坚守生态文明底线。深化“林长制”实施,持续攻坚零星斑点和林分改造、土壤改良,落实植树造林0.9万亩、森林抚育2.1万亩、马尾松优化改造0.85万亩。严格执行松材线虫疫情防控措施,加大预防性采伐等林业执法力度,巩固和拓展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持续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严厉打击养殖场违规偷排乱排行为。对新增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针对农村乱占耕地、林地建房建坟,盗采河砂等行为予以坚决打击,确保生态红线不被逾越。
2.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以露湖、伯湖等村为生态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带动周边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康养旅游、采摘农业等绿色经济业态。认真践行大食物观,大力探索“向森林要食物”途径,积极开发油茶、板栗等绿色森林食品,做优做强特色果品、木本粮油等经济林产业,力争2025年林业产值突破3亿元,增长8%。推广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加快中、高级版“绿盈乡村”创建工作,以罗地河小流域碳汇交易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创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乡村文化会客厅”“美丽庭院”为切入点,培育南塘村、窑下村等具有示范效应的美丽乡村典型,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以工代赈”示范、专项债券等乡村振兴资金。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引导群众整合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因地制宜发展“五小园”微景观,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升级版”。积极动员乡贤回乡投资,吸引企业项目入村,有效带动村级产业、民生事业发展,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开展抛荒、连片农田集中流转运营,确保收入50万元以上村集体数量稳定增长。
(四)把民生保障放在核心位置,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
1.加强基础民生保障。持续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加强各村民政协理员业务指导培训,健全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确保“救急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努力提升医社保基金征缴效率,做到便民政策普惠大众。全面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力争2025年开发超过80个岗位,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老人。深化“双拥”工作,力争在2025年征兵工作中继续保持全市先进水平。
2.提升便民服务质量。优化实施农村建房审批“一站办”服务模式,进一步调整和增加窗口办事事项和服务功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扩大“1+X”工作模式应用范围,确保群众享受到便捷的线上服务。持续推进河田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梳理事项清单,优化便民服务流程。积极争取为民办实事项目,依托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建设长者食堂项目建设,不断拓宽长者食堂覆盖面,鼓励长者食堂提供送餐服务,让农村老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持续完善辖区内学校教学设施和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全镇教育水平。加速推进全县首家集镇公益图书馆项目建设,完善集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辐射约4万河田常住人口,惠及6千多名中小学生。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辐射力,带动汀南片卫生事业全面进步。持续巩固集镇整治成果,扎实推进水质改善、农村公路提升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不断补齐文教卫养、衣食住行等社会事业短板。
(五)把社会治理放在关键位置,进一步构建和谐环境
1.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常态化开展乡村道路养护工作,加大对G319国道、各村主干道安防工程建设力度,持续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统筹加强农村自建房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巡查排查,严防新增“两违”建房,守牢房屋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紧盯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企业、建筑施工、防汛防洪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消防和环保工作,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筑牢安全防线。
2.深化行政执法改革。继续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新模式,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改革推向一线,统筹区域联合执法力量,实现从“一支队伍管一线”向“一支队伍管一片”的综合执法转变。主动与上级单位对接,做好城市管理、自然资源、消防、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执法,不断提升执法队伍处置能力,构建行政执法协调监管“河田模式”,着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行政执法监管体系,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监管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