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边陲,茶山之上,一群“神秘来客”悄然登场。当人们沉浸在观云海、逛古寨、品古茶的惬意之中时,他们却手持量尺、测距仪和笔记本,东奔西走,忙碌不已。
原来,他们来自深圳,此行的任务是开展碳足迹核算工作,摸清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绿色家底”。
碳足迹是什么?该如何核算?核算它又有何意义?
先行故事汇的第107期,我们将带您走进古茶林与“新来客”的奇妙邂逅,揭开这场绿色探索背后的故事。
千年古茶林申遗成功
文旅流量背后的“绿色之问”
自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以来,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千年景迈山人气攀升,掀起了文旅热浪:
今年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达4.34万人次。在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加持下,酒店、文旅中心、产业园区也陆续开工建设。
(坐落于滇南的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
“旺季的时候,这里人山人海啊!” 当地民宿老板岩温胆说。
去年,他就嗅到了新的商机,把老宅改造成了民宿,接下这“泼天的流量”。为了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民宿安装了空调、除湿机、热水器。但能源消耗,也不可避免地增加,每月电费从之前的几十元,到现在一两千元,翻了数十倍。
变化之下,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面临新的课题:千年古茶林,面对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村寨中的干栏式建筑,深受游客喜爱)
开一小时车,住一天酒店,生产一斤茶叶,背后都会留下一串看不见、摸不着的碳足迹,用于衡量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
“碳排放的情况有了量化的依据,大家就有了一根弦,能够知道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翟生强团队来自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深圳,拥有丰富的“双碳”工作经验。2024年,他们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全国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地碳足迹核算工作。
村寨数据基础薄弱
深入摸清“绿色家底”
为了让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溯源分析景迈山遗产地一年以来,整体区域以及产业的碳排放情况。
然而,基础数据的缺失,令翟生强感到头疼,他说:“大家有赖于传承了很久的生活模式,但是没有数据的记录,特别是没有单位量的记录。”
(千年万亩古茶林)
要完成全域191平方公里的碳足迹核算,是个大工程。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他们选择了最“笨”,却也最有效的方法——“跑”。
“这个村子常住人口有多少?每天车流量是多少?”
“酒店的一次性用品消耗量有多大?”
“从鲜叶到干茶的转化率是多少?”
……
从村寨民宿、到酒店、茶林、茶厂……他们用抽样调查、实地测量的方式,循着并不清晰的“足迹”,不断挖掘信息、抽丝剥茧,从而形成可用的、可信的、具有基准价值的数据集。
“比如,茶厂用了多少电,用了多少燃气,可以得出多少成品的茶叶,之前我们获得的是一整年的数据,现在我们可以精确到天。” 团队的技术总监张翀介绍道。
(卫星遥感结合实地测量,分析古茶林碳汇)
如何给茶叶办一张“绿色身份证”?
一碗茶汤,要经过鲜叶杀青、揉捻、干燥到成品包装等一系列生产流程。
这天,团队来到即将落成开工的普洱茶加工仓储物流园区,从设备管理、仓储环境等方面提出节能减排方案,帮助企业构建碳排放管理体系。
(新建成的普洱茶加工仓储物流园区)
“像加料环节、晾晒环节,设备的功率要前后匹配起来,可以减少很多无效的运行和功耗。”翟生强说,“通过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园区的减碳效应可以提高10%以上。”
(景迈山碳足迹标识)
通过碳足迹核算的茶产品,可以获得碳标签认证。这个小小的“绿色身份证”,也是展示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果的重要名片。
(景迈山碳足迹标识)
“把碳标签推介好、品牌树立好,对我们产品后期走向海外市场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的茶企,大家都按照绿色低碳的理念来开发产品,倒逼整个产业的升级。” 企业负责人周志春说。
全国首个世界遗产碳足迹核算完成
来自深圳的“双碳”团队跨越千里,经过前后近一年的数据调研、量化分析、综合评估,完成了全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碳足迹核算,探索出区域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样板。
“通过测算结果我们发现,虽然景迈山申遗成功一年来,游客量有较大的增长,但是没有让碳排放有太大的波动,说明这个区域一直以来是在碳中和的状态下发展。” 翟生强说。
(景迈山上,云海翻涌)
茶山深处,云海之上。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不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记者手记】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足迹、碳标识”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景迈山世居的布朗族流传着这样一句祖训:“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茶树。” 来自深圳的年轻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世代相传的生态智慧找到了一种全新的、量化的、可感可知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