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防线不可松:科学应对沪上传染病风险升高
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预警,指出当前呼吸道、肠道及虫媒传染病风险显著升高。这一预警并非空穴来风——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本市流感样病例较去年同期上升15%,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报告数增加20%,而随着气温回升,蚊媒密度已提前达到往年同期高峰水平。面对多重传染病威胁交织的复杂局面,市民该如何构筑个人与家庭的健康防线?
呼吸道传染病方面,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仍保持活跃传播态势。预防的关键在于"内外兼修":对外应坚持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对内则需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提升免疫力。特别提醒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及时接种最新流感疫苗,数据显示疫苗接种可使流感相关住院风险降低40%。同时注意室内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肠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链"。诺如病毒可通过极少量病毒颗粒(仅需18个)引发感染,因此要严格执行"两前两后"洗手原则:餐前便后、料理食物前后必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近期本市发生的3起幼儿园诺如疫情调查显示,90%的传播与手卫生不到位有关。此外,避免生食海产品,餐具定期煮沸消毒也是重要措施。
针对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清积水、防叮咬"是核心策略。专家指出,一个500ml的积水容器一周内可滋生上百只蚊虫幼虫。建议市民每周检查家中花盆托盘、空调排水管等易积水处,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疫情严峻,从疫区归国人员应做好14天的自我健康监测。
特殊人群需特别防护:孕妇应避免前往蚊媒高发区域;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菜市场从业人员建议佩戴手套处理生鲜食品。市疾控中心已启动应急监测机制,在全市25家哨点医院开展病原学检测。市民若出现持续高热、严重腹泻或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预防传染病不仅是个人事务,更是社会责任。1918年大流感期间上海实施的早期防控措施曾有效延缓疫情蔓延。今天,我们拥有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更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但成功仍取决于每个市民的参与程度。让我们以科学态度应对风险变化共同守护这座城市的健康安全网。(字数:85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