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日,据新华社报道,缅甸地震已造成3145人死亡、4589人受伤,另有221人失踪。4月3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在当地参与救援的缅甸华人唐先生,他除了筹集物资、充当翻译,还参与两名被困者的救援工作,
唐先生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华人骨血里的品德。”
震中求生 他安顿好家人后进入灾区参与救援 号召千余名华人筹集物资
3月28日14点20分,一阵剧烈晃动,桌面、墙上置物架的瓶瓶罐罐开始相互碰撞、纷纷掉落,头顶天花板角落一处裂缝开始慢慢朝着另一侧延伸……正在哄孩子的缅甸华人唐先生迅速叫起孩子们,慌忙抱起中风的母亲逃到屋外。周围烟尘四起,看着房檐不断掉落的尘土,唐先生一家揪着心。
“幸好我家是平房,只是裂个缝。”唐先生说,他住在眉苗(旧称“彬乌温”),距离曼德勒市区仅有几十公里路程。地震发生后,手机网络瞬间瘫痪,接收不到外界消息。“后来我听说,曼德勒市区那边受灾很严重,有楼房塌了。”唐先生在曼德勒市区有不少好友失联。第二天一早,他安顿好家人,就和几个熟人一同前往曼德勒市区,他说,“我想着总要做点什么。”
原本驾车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因为地震道路受损、来往车辆集中,唐先生花了足足一个半小时才到,远远看去,沿途几处以前用来辨识地标的建筑已经不见。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唐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空公寓的四栋居民楼。原本四栋12层的楼房,已经“叠着”塌了下来,唯一一座还算完整的A栋,也只剩下“五层半”。
现场,他遇到了另一位华人女子,两人都是因为“想做些什么”来到现场。他们简单交流几句便决定效仿国内受灾时网友发起网络募捐的形式,帮一线受灾群众筹集物资。
“在这里华人一般会用微信。”唐先生说,两人都在当地做生意,认识不少人,就开始与另外三人一起组微信群号召捐款,消息发出后,第一个群500人满额,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义务救援物资群”在缅甸的朋友圈中迅速扩散,最终有七八个群,成员虽有重合,但也足有上千人。“我们5个人的优势就是在现场,能够分配物资。”唐先生说,因为地震,周围没有店铺开业,他们只能接收物资。即便这样还需要捐赠者自行从几十公里外驱车送来,仍有不少人参与其中,“我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从发布开始不到一个小时,第一批物资就送到了。”他说。
因为不断往救援现场送水、氧气、发电机和防护设备,缅甸的救援队破例让唐先生一行人进入灾区内部,以提高搜救效率。
忍不住上前帮救人 一天连救两人 “这是华人骨血里的品德”
3月29日上午,唐先生听到一旁救援队员喊着“这还有人!这还有人!”(缅语)。
他说,废墟中不断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听上去是个女子,但却不见人。“救救我,救救我。”听到坍塌的楼体处,一个狭小的洞口传来声音,唐先生向救援队员们申请加入。经过商量,因手头缺少工具,想要救出女子只能使用大型机械抬起上方楼层,然后依靠人力挖掘。经过数人徒手挖掘,很快在废墟中看到床垫一角,声音就是从下方传来,慢慢抬起床垫和压在上面的石块,里面的女子被拽了出来。她被迅速送医,因为床垫缓冲,最终只受些轻伤。
无论现场的救援队员还是等待家人消息的民众,看到这一场景无不鼓掌欢呼。
人心振奋,唐先生几人筹集物资的速度又快了一些,不少华人也从外地赶来帮忙。当天下午,唐先生又听到救援队员呼喊:“水!需要水!这里有人被困!(缅语)”唐先生和同伴跨过碎石送来矿泉水,无奈看到被困人员所处的洞口太小。他又找来吸管,一头放在瓶里,一头伸进去,让被困人员小口吸着喝。经过询问,这名被困人员的腰被坍塌的石板卡住,脚趾还能动,确定没有骨折或压迫。
到此时,部分救援装备已经到场,使用上大型设备和多种器材,男子很快获救,他也只是轻微擦伤。
临近夜晚,唐先生一行人将物资筹备重点放在了帮助受灾群众筹集发电机、毯子、被子和各类灯具上。“食物和水是不缺的,群里一直有华人饭店的老板根据我们的定位送来。”唐先生一行人在一线站到凌晨1点多,双腿实在挨不住了,才回家洗漱休息。
凌晨3点多,唐先生刚刚睡着,手机又响了,是志愿组的人打来的,他们带来一个消息:“中国救援队大批赶到,现在需要翻译。”唐先生立即起身赶赴现场。
之后,唐先生每天驱车数个小时往返为受灾民众送去物资,有时甚至太晚了就借宿在朋友家中勉强休息几个小时。直至4月2日,家人生病,他才结束救援工作回来照顾家人。
对于为何执着于义务救援,他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华人骨血里的品德。”虽然从祖辈开始,他一家就从中国云南来到缅甸生活,但长辈为他取名为唐建祖,就是希望他传承祖辈留下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