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辞典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然而,一个更隐蔽、更具长期破坏力的风险——气候风险——正悄然侵蚀着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最庞大的资产之一:抵押贷款。过去,银行家们普遍认为,这颗“炸弹”的引信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但如今,随着保险市场对于气候风险的需求与覆盖面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这颗定时炸弹的指针正在加速转动,引信也已经悄然转移到银行手中。

风险定价的“旧世界”正在崩塌
传统上,银行对住宅抵押贷款的气候风险定价极其“粗放”。如复旦国际金融学院工作报告《危险的代价》[1]所揭示,风险并非通过贷款利率直接体现,而是间接通过两个环节被“外部化”了:一是强制的房产保险,二是政府的灾后援助。银行的核心逻辑是:只要借款人买了保险,天塌下来有保险公司顶着。
然而,MSCI最新的前瞻性报告《抵押贷款市场是否对物理风险进行了定价?》[2]用冰冷的数据宣告了这个“旧世界”的终结。这份报告分析了过去几年美国的气候灾害情况,并得出了两个令人警醒的结论:
1. 保险“安全网”正在失效:在高风险地区(年化灾害损失率 > 30个基点),房产保险的年度不续保率已高达1.6%,是低风险地区的两倍。这意味着银行的抵押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裸奔”。据业内资深专家表示,不续保的原因可能是双方面的:重大灾害后,保费肯定会涨,屋主也许会因为太贵不想买保险,但如果有贷款的话,贷款公司会要求屋主要有保险。如果全款付清了,理论上屋主可以选择不买保险。如果保险公司认为风险太大,也可能拒保。另外,普通房屋灾害险是不包括洪水和地震,这些品类的不续保率可能更高。
2. 逆向选择风险加剧:保费飙升的同时,最高风险地区的保费增长却出现停滞。这并非好消息,而是保险公司正在“用脚投票”,悄然撤出这些无利可图的市场。留下的,可能是保险覆盖不足或完全失去保险的高风险资产,这正是典型的“逆向选择”。
当保险这第一道防线变得不可靠时,风险的冲击波将毫无悬念地直接传导至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从回顾历史到预见未来:风险量化的新范式
既然旧模式已然失效,银行应如何构建新的气候风险定价体系?答案是:告别基于历史的粗略评估,拥抱基于数据的精细化、前瞻性分析。
第一步:穿透到“户”,精细化风险画像。
MSCI的报告显示,美国机构RMBS市场(总额9万亿美元)的平均年化灾害损失率约为25个基点。但平均值会掩盖极端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穿透到资产层面。利用地理空间分析(GIS)和先进的气候模型,银行可以将风险评估从州或城市级别,下沉到每一处房产所在的邮政编码甚至具体地址。这不仅是识别洪水、野火等单一风险,更是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灾害损失率”评分,让风险变得可量化、可比较。
第二步:将“气候风险”纳入核心信审模型。
量化之后,便是定价。银行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三位一体的定价机制:
1. 保险可靠性评估:信审流程中,不仅要看“有无”保险,更要评估这份保险的“可持续性”。对于高风险地区的贷款申请,银行需要评估该地区保险市场的稳定性、未来保费上涨的可能性以及其对借款人偿债能力(DTI)的潜在冲击。
2. 实施“气候风险溢价” (Climate Risk Premium):对于风险评分较高的抵押品,银行应在贷款利率或初始贷款价值比(LTV)上进行显性调整。例如,可以设定阶梯式的利率附加,或者要求更高的首付款比例,从而让风险和收益相匹配。
3. 预测抵押品价值的长期侵蚀:这是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MSCI报告揭示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在2014-2024年间,高物理风险地区的房价年均增值率(HPA)比周边地区低了0.4%。这不再是“未来”的风险,而是已经发生的价值侵蚀。银行必须将这种长期的价值贬值趋势,纳入其抵押品估值模型、压力测试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一个坐落在未来十年海平面上升淹没区的海景别墅,其今天的价值必须被重新审视。

结语:从风险管理到战略机遇
拆解抵押贷款中的气候风险“炸弹”,已不再是风险部门的纸上谈兵,而是关乎银行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务。从依赖保险的“甩手掌柜”,到主动量化、精准定价的“操盘手”,这一转变考验着每一家银行的数据能力、模型构建能力和战略远见。
更进一步看,这不仅是一场防御战。正如《危险的代价》所预见的,未来资本市场将出现一场从高风险、适应性差的资产向低风险、高韧性资产的“价值迁移”。那些率先建立起强大气候风险定价能力的银行,不仅能规避未来的巨大损失,更能精准识别并锁定那些具有“韧性溢价”的优质资产和社区。
在这场由气候变化驱动的价值重构大潮中,能够看清风险、驾驭风险的银行,才能在未来的金融版图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