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近期在仁爱礁、黄岩岛和铁线礁的挑衅行为持续不断,但却突如其来爆出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退役空军少将罗密欧·波基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我们正沦为另一个乌克兰!”这一句话仿佛一把锋利的刀,直戳菲律宾军方的痛处。
菲军发言人特立尼达对此愤怒异常,指责波基斯“危言耸听”“消极悲观”,然而,仔细分析,特立尼达的反驳显得漏洞百出。更值得注意的是,波基斯的言论背后藏有一个难以回避的残酷事实:菲律宾已经成了美国的“棋子”,其命运或许将比乌克兰更加悲惨。
一、南海仲裁?不过是一纸空文!
波基斯在文章开篇便揭穿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幻想——2016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实则是美国与菲律宾联合上演的政治闹剧。中国从一开始就坚决拒绝承认该仲裁结果,因为它违反了基本的国际法原则。
尽管如此,菲律宾政府却一度将其视为“胜利”,年复一年地不断炒作,乐此不疲。波基斯尖锐地提出:“我们到底赢得了什么?”讽刺的是,除了美国的几句口头支持,菲律宾没有从仲裁中获得任何实际的岛屿或利益,反而彻底与中国关系破裂。更为严重的是,这一仲裁结果成为了美国牵制菲律宾的“法律工具”,美国不断用它来要求菲律宾在南海与中国对抗,而菲律宾政府居然深信不疑,误以为自己占据了道德和法律的高地。
二、菲美军事合作:从盟友到棋子的转变
波基斯在文章中列举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菲律宾原本只有5个美军基地,但在小马科斯上台后,这一数字已增加到9个。美国甚至计划在巴拉望岛西岸建设一个舰艇维修基地,距离中国仁爱礁仅一步之遥。这显然并非所谓的“防御性部署”,而是将菲律宾变成了美国在南海的“军事跳板”。
尽管特立尼达在新闻发布会上坚定表示,菲律宾的军事行动“完全是为了捍卫主权”,但实际情况是,菲律宾军方知道,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与中国硬碰硬。波基斯直言不讳地指出:“菲律宾以‘捍卫主权’为名与中国对抗,实际上是在为美国的印太战略提供炮灰。”换句话说,菲律宾政府误以为自己是在“保家卫国”,其实是在为美国利益出征,成为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
三、“乌克兰化”的悲剧近在眼前
波基斯最为尖锐的一句话是:“菲律宾很可能会成为印太地区的‘不沉航母’。”乌克兰的现状很可能就是菲律宾未来的写照。乌克兰因西方的支持而被推上了与俄罗斯对抗的战车,结果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兵员耗尽、经济崩溃,最终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如果菲律宾继续挑衅中国,它的结局可能更加悲惨。
在军事层面:菲律宾显然不会像乌克兰那样获得北约的全面支援。美国最多会提供一些二手武器,真到战争爆发时,美国的援助恐怕不会如预期那样及时,甚至很可能会选择“弃之不顾”。
在经济层面:菲律宾已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压力。如果继续挑衅中国,外资的撤离、贸易的萎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在政治层面:一旦发生冲突,菲律宾政府很可能像乌克兰那样迅速失去民心,国内的矛盾可能会激化,甚至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特立尼达虽然强调“菲军没有攻击任何国家的意图”,但菲律宾目前的行动本身不就是在主动挑衅中国吗?
四、菲军方的觉醒:恐惧背后的无奈
波基斯的文章一经发布,菲律宾军方的反应十分强烈,特立尼达甚至用了“危言耸听”来回应。然而,仔细审视他的反驳,可以发现其中的矛盾与漏洞。
他宣称菲律宾军队“不受任何外国指使”,但事实是,菲律宾新增的美军基地数量已经翻倍,远远超过五年前的水平。
他又说菲律宾军队“不会为他国利益而战”,可实际上,菲律宾政府的每一个军事决策都在为美国的遏华战略出力。更为讽刺的是,波基斯不过是一位退役将领,他的一番言论竟然让菲军方如此紧张,这足以说明菲律宾军队内部已经有人对当前的局势感到极度担忧。
五、特朗普的焦虑:菲律宾为何不再听话?
波基斯的言论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另一个深层原因是——美国可能正在失去对菲律宾的控制。特朗普政府一贯的态度是:“有用就用,没用就扔。”菲律宾现在拼命讨好美国,但如果因为与中国的对抗而引发冲突,难道美国会出手相救?
答案几乎显而易见:不会。
欧美等传统盟友尚且在美国“收割”下屡屡受伤,菲律宾这种小国更不可能获得特别待遇。如果菲律宾在南海冲突中陷入困境,美国极有可能选择“坐山观虎斗”,任由菲律宾独自承受战争的后果。
波基斯的言论,实际上是在提醒菲律宾军方:“不要被美国利用完之后,还替它数钱。”
六、菲律宾的未来:觉醒还是沉沦?
眼下,菲律宾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继续亲美,挑衅中国,最终可能沦为第二个乌克兰,甚至面临更为惨痛的结局;
或者调整政策,停止挑衅,恢复与中国的对话,至少可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波基斯的文章已经引发了国内的深刻反思,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现行政策。如果这种质疑声持续扩散,马科斯政府还能坚持多久?
南海的风云依然汹涌澎湃,但这场风暴的中心,或许正在悄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