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
紧急提醒!紧急提醒!
近期千万小心甲流来袭!
最近,不少大人、
小孩纷纷中招甲流,
甚至有人因此“熬”成肺炎......
1
一行6人感染了5个,
甲流搞砸一家人旅行!
日前,凌晨1点,浙大二院发热门诊来了一位50多岁的李阿姨(化名)。就诊时,李阿姨额头上贴着退热贴,面色有点泛红,不停地咳嗽。
通过沟通,该院感染性疾病科庞澜天医生了解到,一周前,李阿姨一家6人去省外旅游,不料,到那第二天,他们便出现了发热、咳嗽、喉咙痛及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体温一度飙到39度几,硬扛了几天后,见病情没有好转,便到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肺炎后,选择返回杭州治疗。
李阿姨
我们在当地接受了一些治疗,但体温仍居高不下。家中同行的6个人,有5个人都先后发烧了。
根据李阿姨的描述,庞医生高度怀疑她得了传染性较强的呼吸道疾病,于是,为她安排了血常规、肺部CT等检查。
李阿姨肺部CT影像
检查结果显示,李阿姨血常规白细胞数目为3.6*10^9/L,其中淋巴细胞百分比高达65.5%(正常值为20%-40%),C反应蛋白为12.5mg/L(正常值<10),两肺炎症(由于肺炎的主要表现为靠近两侧胸膜的多发磨玻璃影,符合病毒性肺炎)。甲型流感病毒核酸呈阳性。
也就是说,是甲流搞砸了李阿姨一家人本该圆满的旅行。
经对症治疗,李阿姨的病情明显好转。
事后,该院医生表示,2025年1月初,浙大二院发热门诊接诊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的患者)的甲流阳性率高于三成。
2
流感病毒阳性率继续上升!
有数据显示,以甲流为主!
2025年1月2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了第837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4年第52周)。
监测数据显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以A(H1N1)pdm09亚型(甲流的一种)为主。全国共报告171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2024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了第836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4年第51周)。
监测数据显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以A(H1N1)pdm09亚型(甲流的一种)为主。全国共报告156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2024年12月19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了第835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4年第50周)。
监测数据显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以A(H1N1)pdm09亚型(甲流的一种)为主。全国共报告114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可见,最近这段时间,流感来势汹汹啊!甲流尤其“汹涌”!
防范甲流,迫在眉睫!
那么,我们究竟该拿什么保护孩子?万一不幸中招甲流,又该怎么办?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快跟着安全君一起系统地认识甲流,做好预防,进而远离甲流侵袭!
1
什么是甲流?
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
快戳视频↓↓↓
了解甲流、乙流!
在人群中呈季节性流行的流感病毒是甲型(甲型H1N1亚型和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流感病毒。
相较于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宿主众多,更易发生突变或重配,造成其在人群中快速传播。
2
人感染甲流后有何症状?
人一旦感染甲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有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者无症状,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无并发症者,病程多呈自限性,多于发病三到五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要较长的时间。
3
得了甲流怎么办?
感染甲流后,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及时就诊,遵医嘱用药。
如果自行用药,此时,大家一定要注意,一般人群可对症使用退热、止咳等药物。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务必要及时就诊。
重症高危人群或病情较重时,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不宜自行服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因为奥司他韦这类抗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同时,一定要多喝水,多休息。
4
日常如何预防甲流?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
做好个人防护保护环境卫生
▪ 注意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定期通风,可适当消毒,如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
▪ 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避免用脏手触摸眼睛和口鼻,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口杯等日常用品。
▪ 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到呼吸道感染患者。
▪ 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正确佩戴好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日常营养坚持健康生活
▪ 饮食规律,营养到位。
▪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
▪ 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 保持心情愉悦,乐观积极,有助于身心健康。
来源:学生安全教育平台
点赞、转发 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