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式发布。今年上海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实事数量也只增不减,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共安排了34项、47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涵盖了老有所养、儿童友好、安居乐业、服务便民等十个方面。
在民生实事立项工作中,更加注重听取民意。线上通过“上海发布”“中国上海”“随申办”等平台,广泛征集了7000多条意见建议。线下则深入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和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同时,复制推广了各区深受欢迎的实事项目,努力以“民声”定“民生”、让民意更满意。
例如,中小学加装空调、在轨道交通车站增设公共寄存柜等2025年新增项目,均来自代表委员参事和新闻媒体的意见建议。公园增设儿童友好设施则来自市少代会上少代表的提案建议。
今年的民生实事立项工作更加注重普惠共享。在市民群众一直关心的养老、托幼、安居、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延续和新增了一批需求量大、反响好的项目,不断拓展实事项目的精准性、落地率和覆盖面。
例如,连续28年新增养老床位,连续12年开办爱心暑托班,连续7年新增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持续推进“宝宝屋”的扩优提质。
同时,今年也更加注重补齐短板。一方面,安排了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事项目,努力补齐城市基层治理、“老小旧远”等方面短板。另一方面,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等“沉默少数”,格外关注关心关爱,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例如,在无碍生活方面,安排了为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等4个实事项目,让行动不便人士感受到行动无碍、城市有爱。
相关部门更加注重服务提升。在立项时围绕市民群众所需所盼,坚持软硬并举、推陈出新。在持续推进硬件类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品质和内涵提升,努力推出更多让市民群众可感可及可享的实事项目。
例如,2025年新增为老年人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项目,更好满足市民居家照护需求。同时新增推动100座“一江一河”滨水驿站功能提升项目,进一步完善世界级滨水区服务体系。
为民办实事是上海民生工作的特色品牌。自1986年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至今已持续开展40年,共实施了1100多项民生实事项目,有效解决了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