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鲁
我11岁那年,祖父去世了。多少年来,我时常想起他老人家,怀念在他身边度过的童年时光。
祖父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也许不知道家国情怀这个词,却深知没有国哪有家、外寇不除何以家为的道理。他和祖母生养了5个儿子,当日寇的铁蹄踏进我们家乡胶东半岛的时候,祖父把刚刚成人的老大、老二都送进了抗日游击队。不久,这两个年纪轻轻的儿子都牺牲在了家乡的青纱帐里。
老三、老四成人后,祖父又一手拉着一个,要往队伍里送。部队首长不忍心,只带走了老四,送进北海舰队当了海军,给祖父留下老三作为劳动力。那时老五还没有成人。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每年清明节或临近春节时,县里总会派人来村里慰问,给我们家门口挂上两块“光荣牌”:一块是“烈属光荣”,一块是“军属光荣”。我至今还保存着念小学时用过的两个红塑料皮笔记本,封皮上除了两行金色“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字和一个五星图案,还有“即墨县烈属、军属、军人代表会赠”的字样。这些笔记本,就是祖父从县里领回来的慰问品、纪念品的一部分。
祖父的两个儿子牺牲后,和村里其他死难者一起,都葬在村西南古道边的一片杨树林里。祖父年老时,在家乡山冈上风雨无阻地守护着、巡视着两个儿子和其他牺牲者的墓地。小时候放了学,我时常会看到祖父独自默默在杨树林里巡视,不是在那里拾杨叶,就是在晚风里仔细簸扬着一堆堆干草。他把所有石头和瓦片都捡到了一起,整个墓地和那段古道,被整理得干干净净。
祖父一生勤苦、节俭,节俭到连一粒饭渣都舍不得抛撒。这些品德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灯,只用煤油灯或豆油灯照明。冬夜漫长,乡下睡觉又早,在许多冬夜里,我就会缠着祖父给我讲故事。祖父讲得最多的,是一个有名的故里人物,名叫李宝初,生活上极其节俭,很会过日子。现在想来,这是祖父苦口婆心的“励志教育”。他也把教育落实到了日常生活细节中。比如吃煮熟的地瓜,他从来不许我们剥皮,一定要连皮带蒂把一起吃掉;吃窝窝头,一手捏着窝窝头,另一只手一定要放在下面,接住可能掉落的渣渣。
祖父并不识字,却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儿童教育家”。他能讲很多民间传说,还曾用韵语给我出过一组谜语:“上山直溜溜,下山滚粸馏,摇头梆子响,光洗脸不梳头。”每一句要猜出一种动物。“粸馏”是老家胶东的一种粗粮窝窝头。谜底的4种动物分别是狐狸、野兔、驴子和猫。这组谜面的描述真是生动形象。
祖父留下的一个习惯,早已变成了我的习惯,那就是,每次吃东西,我都会学着祖父的样子,一只手拿着食物,另一只手放在下面,好接住掉落的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