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AI Infra:程序员必须了解的AI系统设计与挑战知识

   日期:2025-07-25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10407.html
核心提示:我们一直追求更大的模型,DeepSeek-R1 有数千亿参数,使用了数十万亿 token 的训练数据,涉及算力、存储、通信等多维度的工程挑

我们一直追求更大的模型,DeepSeek-R1 有数千亿参数,使用了数十万亿 token 的训练数据,涉及算力、存储、通信等多维度的工程挑战。有了 PyTorch 深度学习框架,只是 AI 应用落地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深度学习框架之上的模型训练的挑战。

3.1 存得下

DeepSeek-R1 模型大小=670GB,而一台 GPU 服务器有8张H20卡,提供768GB显存,足够存下一个完整的 DeepSeek 模型。那整个行业为什么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顶着通信延时造成的算力损耗,也要建设分布式 GPU 集群?核心原因是单台 GPU 服务器“存不下”。

3.1.1 显存刺客:中间激活

如下图所示的模型,x1/x2/x3/x4 这些中间变量就是"中间激活"。它们是神经网络前向传播(Forward)的“堆栈帧(Stack Frame)”——记录每一层处理后的数据快照,确保反向传播(Backward)可回溯梯度,根据预测误差调整模型权重,最小化损失函数。

图片

这些中间激活为什么会成为"显存刺客"?是因为中间激活的空间复杂度是和输入数据长度正相关的,特别的,对于 LLM 来说是O(N²)正比于输入数据长度的平方,这是一个指数爆炸式增长的数字。类似函数递归不断增长的“堆栈帧”导致的内存溢出,我们遇到了 AI Infra 的 OOM(Out of Memory)挑战

借助 PyTorch 的 profiler 工具,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个OOM。下图是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显存分配,包括模型参数(Parameter)、优化器状态(Optimizer state)、中间激活(Activation)、梯度(Gradient)。在前向传播结束后出现一个显存占用(中间激活)的尖峰,远大于模型参数本身。

图片
3.1.2 模型并行

传统后台服务使用分片(Sharding)策略解决单机存不下的问题。与之相似,AI Infra 提出“模型并行”,就是将单个大模型拆分为多个子模块,并分布到不同 GPU 上协同工作,通过通信来共享数据。有不同的“拆分模型”策略,例如按模型模块划分,按张量(Tensor)划分的,也可以将多种拆分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PyTorch 深度学习框架和开源方案 Megatron 都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实现模型并行。

图片
不同的模型并行策略

3.2 算得快

建设分布式 GPU 集群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单机存不下”,另外一个是提升训练速度。但简单的机器堆叠,算力不一定有线性的增长。因为分布式训练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来一个 GPU 做的事情分给多个 GPU 各自做。需要协调多个 GPU 机器计算任务分配,GPU 机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会引入网络IO和通信开销,降低训练速度。

3.2.1 通信计算重叠

如下图所示的常规训练时序是串联式的,存在许多网络 IO,GPU 利用率低,训练速度慢。我们希望 GPU 大部分时间都在计算,而不是花在数据传输或等待其他 GPU 的工作上。

图片

传统后台服务我们通过多线程或异步 IO 避免阻塞 CPU 主线程,与之相似,AI Infra 提出通信计算重叠的方法论。GPU 编程模型中有流(stream)的概念,一个流表示一个 GPU 操作队列,该队列中的操作将以添加到流中的先后顺序而依次执行。不同流之间可以并行执行。那么通过令计算和通信操作加入不同的流中,可以做到二者的执行在时间上重叠。例如 TorchRec 的 训练流水线 能帮助我们实现高效的通信计算重叠。


AI 模型训练成本很高,优秀如 DeepSeek 也要烧掉500万美金,但再贵也只是一次性的。而模型推理的成本更高,因为用户越多,AI 模型推理次数越多,总成本越高。模型推理面对的挑战和传统 Infra 非常相似,主要是2个挑战:高吞吐(降本),低延时(增效)。

4.1 降低延时

现在的 AI 模型越来越多地直面终端用户,需要和用户进行实时的交互,例如文本对话和语音合成。模型推理耗时过高,会直接造成用户体验受损,用户流失与转化率下降。

传统后台服务我们使用链接复用、缓存、柔性等技术降低系统响应时间。AI Infra 也有相似的做法。

4.1.1 CUDA Graph

在 GPU 编程模型中,CPU 和 GPU 是异构的,CPU 通过 API(例如 CUDA API) 向 GPU 提交任务,然后异步等待 GPU 的计算结果返回。GPU 收到任务后,会执行内核启动、内存拷贝、计算等操作。这个过程中,涉及到 CPU 与 GPU 之间的通信、驱动程序的处理以及 GPU 任务的调度等环节,会产生一定的延迟。模型推理需要执行大量重复的 GPU 操作,每个的 GPU 操作都要重复执行上述环节,这些非核心的 GPU 开销会成倍数地放大,影响最终响应时间。

图片
CPU 和 GPU 通信

在传统后台服务,我们使用 Redis 的 Lua 脚本封装多个 Redis 操作和计算逻辑,一次提交,减少网络开销。与之相似,AI Infra 利用 CUDA Graph 技术将多个 GPU 操作转化为一个有向无环图(DAG),然后一次性提交整个 DAG 提交到 GPU 执行,由GPU自身来管理这些操作的依赖关系和执行顺序,从而减少 CPU 与 GPU 之间的交互开销。

图片
多个 GPU 内核启动转化为 CUDA Graph
4.1.2 KV Cache:空间换时间

LLM 大模型推理存在大量矩阵乘法运算,且高度依赖上下文信息。每次推理都需要将之前生成过的词重新输入模型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式使得复杂度达到了 O(N²),其中必然存在大量的重复计算。

例如,给定“天气”,模型会逐个预测剩下的字,假设接下来预测的两个字为“真好“。

图片

将”真“拼接到”天气“的后面,即新的输入为”天气真“,再预测”好“

图片

观察到,经过多次预测后, 和  的结果上半部分都是相同的。这是由于 LLM 模型结构的特殊设计导致的。这些重复计算的结果可以缓存(即 KV Cache)下来,空间换时间,减少计算量。几乎所有的 LLM 推理框架都支持了 KV Cache,例如vLLM 。

4.1.3 流式响应

有时候模型推理延时实在避免不了,可以从工程交互上想办法。传统后台服务的 RPC 通信是一问一答方式,这种方式不太适合语音合成或者文本对话的场景。因为大模型推理需要几秒-几十秒,如果等待模型推理结束才展示结果,用户会等待较长的时间,体验很差。

流式响应就是当模型推理计算得到第一个token或者第一个音频帧的时候,立马展示或者播放给用户,同时后续的模型推理结果在已经建立的 TCP 流上继续顺序传输。工程上从关注模型推理的整体耗时,改为关注首token或首个音频帧的耗时。几乎所有的 LLM 推理框架都支持了流式响应。

4.2 提高吞吐量

提高吞吐量是程序员在传统 Infra 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因为更高的吞吐量意味着更低的机器成本。实现 AI 应用的高吞吐本质上就是提高昂贵的 GPU 的利用率,让 GPU 单位时间能完成更多的任务。

尽管模型推理需要执行万亿次浮点运算,但 GPU 有大量的计算单元(CUDA Cores),单个请求的模型推理很难令 GPU 利用率达到饱和。提高 GPU 利用率有2个方法:传统批处理和连续批处理。这里的“传统批处理”是相对于“连续批处理”这样的新型批处理方式而言的。

4.2.1 传统批处理

其实传统后台服务也大量使用了批处理,例如 Redis 的 MGet 命令,单次请求就完成所有 key 的获取,将 N 次网络往返(RTT)压缩为1次。与之相似,模型推理的批处理就是将多个输入样本打包(batch),将原本串行的 N 次轻量的推理计算,合并为 1 次重量的计算,实现单位时间内处理更多的请求,提高了 GPU 利用率。

“打包输入样本”是一个共性需求,大部分推理框架都提供该功能,例如 Triton Inference Server 的 Batcher 。

模型批量推理流程图

4.2.2 连续批处理

传统批处理类似 “固定班次的公交车”:乘客(请求)必须等待发车时间(组建一个batch),发车后所有乘客同步前进。即使有乘客提前下车(短请求完成),车辆仍需等待所有乘客到达终点(长请求完成)才能返程接新乘客。传统批处理存在着资源浪费:GPU 要等待长请求处理完,不能处理新的请求而空闲。

这个问题在 LLM 应用领域显得特别突出,因为不同用户请求 Prompt,模型的回答结果长度差异巨大,如果使用传统批处理,GPU 空闲率很高。这个本质上是个任务调度问题,传统后台服务我们使用工作窃取算法(work stealing)解决线程空闲问题,与之相似,AI Infra 提出“连续批处理”解决这个问题。

连续批处理类似“随时随地拼车的顺风车”,每辆车(GPU)在行程中可随时上/下客。新乘客(请求)直接加入当前车辆的空位(空闲计算单元),已完成的乘客立即下车(释放资源)。几乎所有的 LLM 推理框架都支持了连续批处理能力,例如 vLLM 的 Continuous Batching

连续批推理流程图

五、结语

AI Infra 面对的工程挑战,例如计算、存储、通信,大部分是新时代的老问题,我们在传统 Infra 领域都能找到对应的场景和解决思路。差异只在于战场从 CPU 转移到 GPU,传统后台工程师积累的方法论,依然可以无缝衔接到 AI Infra。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