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晚报记者 赵琳 杨洪光 实习生 马欣茹
盛夏的古莲花池,荷花绽放。阳光透过柳枝洒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荷香,与浓郁的历史气息交织在一起。62年前上映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里,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杨晓冬与银环正是在这池畔会面。杨晓冬激动地说:“你看,花开得多好,好像在祝贺咱们外线工作,接连打了几个胜仗!也象征着我们的工作,有了重大的开展!”宛虹亭在他身后静静伫立,仿佛也在期待,保定人民夺取胜利的到来。
1958年,由保定籍作家李英儒创作的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版发行。这部反映共产党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风靡全国,还被翻译成英、日、俄、德、朝等十多种文字风行海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被誉为当代文坛名著。这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影响力延续至今。
走出古莲花池,漫步在“网红”打卡地菊胡同,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胡同深处,作为保定市重点保护民居,胜利街18号院在繁华一隅,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灰砖院墙上的铭牌告诉我们,这座四合院,曾为李英儒故居。
李英儒1914年出生于保定清苑,16岁考入保定志存中学,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并开始文学创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回到故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
长久以来,保定人对这位“老乡”深怀敬意。曾任清苑文联副主任的王玉宝,自1987年主编《清苑县志》起,在随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致力于挖掘李英儒战斗与创作的经历,遍访其亲属、战友、同事等,搜集了大量详实资料。“战斗之余,李英儒利用在马背上、青纱帐中、地道里短暂休息的间隙,创作描写抗日军民英勇抗敌的故事,发表在《冀中导报》等报刊上,鼓舞了军民士气。”王玉宝说。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剧照。
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李英儒深入日伪军盘踞的保定城,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这段经历正是创作《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现实生活来源。小说主人公,地下工作者杨晓冬,可以说是李英儒的化身。故事发生在1943年冬天敌伪占领下的省城,指的正是保定。
在小说的序言中,李英儒这样写道:“我以野火喻作敌人的凶焰,以春风比作党的力量,任你敌人的凶焰再高,烧不尽中国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地下斗争看不见硝烟,却是同样面对生死考验的智慧较量。
1943年9月,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起空前残酷的秋季大“扫荡”。保定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1944年后,保定党组织领导军民恢复和扩大根据地,使革命力量重新获得大发展,并不断发起对敌人的主动进攻,直到局部反攻和大反攻,夺取最后胜利。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说出版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接下将其拍成电影的任务。“原小说有30多万字,主线复杂,涉及人物和内容较多。”王玉宝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英雄人物斗争故事,李英儒和编剧李天、导演严寄洲共同来到保定,走访小说中发生故事的各个地点,激发创作激情,反复探讨,修改主题,最终确定影片主线。”
1963年,电影上映,引发巨大轰动,反响经久不衰。
无论原著还是电影,保定人对《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感情都如此深厚,因为杨晓冬和战友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保定城内各条街道和城外一些村庄。电影中,英雄们战斗的古城,便是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的保定。许多镜头也取自于保定,使得20世纪60年代古城真实的街景在影片中永久保存下来。
在黑白胶片里,古莲花池虽不见姹紫嫣红,但仍令人沉醉于古城风华;在商铺林立的西大街,“万宝堂”匾额两侧的“杏林”与“橘井”清晰可见;镜头下的大慈阁,“祇园金阁碧云端”愈显庄严肃穆……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故事已经过去80余载,每当我们重温这部作品,都会被带入时光隧道,回到野火中的古城,感触那拂面而来的春风的踪迹。人们也在用多种艺术形式,传承与弘扬李英儒和他笔下这部永恒的经典。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部作品又迎来新的改编。今年8月,北京京剧院的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将在长安大戏院首演。李英儒之女、曾执导同名电视剧的著名导演李小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在和平年代再去读这部作品,是要记住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重温党在夺取抗战胜利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党能领导中华民族打败日本侵略者,也能在今天这个时代领导我们,实现更多的梦想。”
如今的保定,莲池书院书声琅琅,西大街游人如织,大慈阁下的城市更有温度、更为雅致、更具韵味……一座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正拔地而起。
而这,正是《野火春风斗古城》最美的续章。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