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军事专家首次在演习中遭遇"发射即离开"战术时,这种将导弹冷发射与第三方制导分离的作战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空战规则。
(图1)
表面看这是技术层面的创新,实则暴露出当代军事竞争的全新维度——在战机隐身涂料之下,藏着更隐秘的人才争夺战。中国军方通过系统性地吸收退役飞行员(图1)的作战经验,正在用西方最熟悉的战术剧本,编写针对西方军事体系的破解程序。
这种战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去中心化"设计。
传统空战模式下,发射平台需要持续照射目标直至命中,这就像举着手电筒在黑暗森林里行走,极易暴露自身位置。而中国的解决方案是把手电筒交给队友——前段由歼-10这类高机动平台完成隐蔽发射,后段则由萨博预警机这类"空中大脑"接管制导。
这种分工不仅使防空系统难以锁定真正的威胁源,更将单机作战半径扩展至体系极限。巴基斯坦空军获得该战术绝非偶然,这个常年与印度进行空中较量的国家,恰好成为检验战术实效性的最佳试验场。
(图2)
但真正令西方防务机构夜不能寐的,是支撑这种战术创新的特殊人才供应链。从英国皇家空军退役中校到德国狂风战机飞行员,这些带着北约标准操作程序肌肉记忆的专家,正在以私营防务公司顾问的身份,将数十年积累的战术细节转化为解放军的训练教案。
五眼联盟2024年联合公告中特别强调的"攻击台湾场景演练",恰恰揭示了这种知识转移的战略价值——当西方飞行员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台海空域作战(图2)时,他们输出的不仅是操作技巧,更是整套战术决策树的构建逻辑。
从战术层面看,这种"师夷长技"的策略正在改变印太地区的军力平衡。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依赖的前沿部署、快速重组等优势,恰恰被"发射即离开"战术的多节点特性所克制。
当飞行员发现对手也精通"快速决策循环"时,技术代差带来的心理优势便会迅速消解。澳大利亚国防部2023年的兵棋推演显示,融合了西方空战理念的解放军航空兵,在台海冲突想定中的交换比提升了近40%。
(图3)
这些数字背后,是数百个类似"如何在电子干扰环境下保持数据链稳定"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
中国军事现代化展现出的这种"超限学习"能力,本质上是对全球军事知识流动规则的重新定义。当西方还在争论是否该限制外籍学员进入参谋学院时,解放军已构建起覆盖战术、技术、决策各层级的经验吸收网络(图3)。
这种不对称竞争不仅改变了装备对抗的方程式,更预示着未来战争准备方式的根本变革——最关键的军事优势可能不再来自实验室,而是源于对对手思维模式的透彻理解。
五眼联盟安全公告中那个被反复强调的担忧正在成为现实:当军事专业知识的转移速度超过装备更新周期,传统威慑理论的根基就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