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关注AI造假丨耸人听闻背后的生意经——揭开AI造谣利益链

   日期:2025-10-07     作者:emgzh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12847.html
核心提示: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耸人听闻背后的生意经——揭开AI造谣利益链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印朋、兰天鸣、鲁畅不久前,某公众号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耸人听闻背后的生意经——揭开AI造谣利益链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印朋、兰天鸣、鲁畅

不久前,某公众号运营者钟某为蹭“海啸预警”热点,利用AI生成“30万居民撤离上海”“数十万上海市民正排队登车”等耸人听闻的言论。这条假消息被大量阅读、转发,引发恐慌情绪。其后,钟某被警方拘留。

AI的广泛应用,为虚假信息的批量生产和病毒式传播提供了“温床”,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9月15日,《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中央网信办负责人表示,要强化规范引导,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促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利用AI造谣日渐频繁

今年3月,福建厦门公安机关发现,网上有信息称:“2025年3月3日,厦门市某化工厂发生一起严重的闪爆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公安机关调查发现,这是发布者许某通过网上AI助手软件生成的虚假文章。公安机关对许某予以行政处罚。

人工智能时代,利用AI造谣日渐频繁。公安部曾发布多起典型案例。如,湖南公安机关查处编造“民警离职潮”谣言案,江西公安机关查处MCN机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造谣案,重庆公安机关查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编造“爆炸事故”谣言案,广东公安机关查处编造“广州限制外卖配送”谣言案。相关人员均被绳之以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揭秘AI谣言:传播路径与治理策略全解析》研究报告指出,2023年以来,伴随AIGC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造谣者不当利用AI工具,使得AI谣言量高速增长。

报告指出,在各类AI谣言信息量占比中,经济与企业类谣言和公共安全类谣言占比最多、增速最快,其中餐饮外卖、快递配送等民生行业成为谣言重灾区。

记者调查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让网络谣言内容更为逼真,常配有伪造的图片、视频甚至所谓“官方回应”,极具迷惑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等业内人士认为,AI不仅能高效生成虚假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过滤、推荐机制,将虚假信息聚合形成“证据链”,给普通用户乃至专业人士造成误导。

流量变现驱动商业化黑产

不久前,某著名食品公司向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报案称,多个网络平台上集中出现大量虚假、带有诱导性的负面文章,恶意攻击公司品牌及产品品质。公安机关立案调查,民警在多个平台发现关于该品牌“二氧化硫残留”“霉变”等内容的文章200余篇,且内容高度雷同。

经公安机关核实,上述内容均为虚假信息。信息发布者陈某被行政拘留。陈某交代,今年8月,他在网上看到该公司相关信息后,想到知名企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容易引发公众关注。为博取流量,他使用AI工具编造内容,生成多篇虚假负面文章,在多个平台集中发布。

业内专家指出,传统谣言生产依赖造谣者人工操作。如今,造谣者使用AI工具,只要输入特定关键词或指令,便可快速生成内容逼真、欺骗性强的谣言,从而实现谣言的大规模、高效率生产。

去年3月,江西公安机关查处一起MCN机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造谣案。经查,王某某经营有5家MCN机构,共运营自媒体账号842个,长期组织公司人员选取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