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行将结束,今年虽然依然没有像年前期许的那样“好起来”,但至少还是发生了一些“正在变好”的事,决定了一群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民族的命运。
经历了一年的连轴转,到了查漏补缺的时刻。年末盘点,我们选了三个角度,聚焦大厂今年讲的故事、聚焦全民讨论的爆款现象、聚焦产业崛起刮起的新风,对过往再做一次回眸。
一、 大厂的破与立
这一年,许多新东西、新变化、新格局出现在公众视野。人们乐于见到风云被搅动,或者说,我们期待变革的发生和世界的重塑——于是我们见证了,更多的AI从概念变为了现实,更好的科技改变了生活,更多的沟壑被慢慢填平。
01 Sora横空出世
2024年开年,OpenAI再次扔出一枚深水炸弹,发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在演示中,Sora可以直接输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且包含高度细致的背景、复杂的多角度镜头,以及富有情感的多个角色。
但直至年末12月,OpenAI才终于交付了这个期货——正式向用户开放注册。距离OpenAI首次公开预览这款产品,已过去10个月。从测试阶段,到使用阶段,Sora不再是少数人的小众玩具。
Sora测试的这10个月,国产文生视频AI软件也雨后春笋般冒出。先跑出来的可灵,紧跟其后的即梦、海螺、vidu,还有开源的混元和智谱,以及MiniMax、美图等新兴企业,都在做文生视频。不断迭代,不断升级。
横空出世的Sora,为什么能让我们如此激动?
首先,Sora实现了与人类的共同协作,减少了传统视频制作中的多人协作需求,效率得到提升;其次,Sora使得视频成为更直观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减少沟通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理解和创作的精准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Sora通过学习真实世界的信息,提高了计算机对世界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它更能“理解”人,也更能“理解”这个世界,能处理更复杂的问题了。文字,是模糊的信息;图片是更好懂一点的信息;而视频,则是无比丰富的信息了。
在OpenAI官方的教学视频里,有这样一句话:Find the right pace for your story.(为你的故事找到正确的节奏。)
其实,正确的节奏下,AI从来都不是在“替代”,而是在“共同协作”,是在弥补信息不对称,是在让新旧世界重构。
02 英伟达市值登顶全球
2024年6月19日,科技界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美国芯片业巨头英伟达市值一举达到3.337万亿美元,成功超越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很快又被苹果迎头赶上。
截至发稿前两日,英伟达市值再度超越苹果,再度登顶全球市值榜首。当日,英伟达股价上涨2.27%,收于140.83美元,总市值攀升至3.45万亿美元。而苹果股价则下滑超过3%,收盘价为222.64美元,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103亿美元,最终定格在3.35万亿美元。
英伟达市值登顶原因不外乎四点:
其一,技术创新领先:英伟达在GPU领域可以说拥有着近乎绝对的领先优势。数据显示,其股价在过去五年中累计上涨超过2700%,在过去五个季度中,有三个季度营收增长两倍,有两个季度营收增长超过两倍。此外,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如推出新的GPU架构、开发新的AI软件等,也在持续巩固着英伟达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
其二,AI芯片需求旺盛:英伟达的高端芯片,在性能和市场占有率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在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助力之下,AI对算力需求井喷,英伟达芯片自然成为AI训练和推理的首选,出货量和订单量都在不断攀升;
其三,业绩表现优异:2024年Q2,英伟达营收达300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其核心业务数据中心业务Q2营收为26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4%,高于市场预期的252.4亿美元。这部分业务占英伟达总营收的88%,囊括了市场最关注的AI芯片。
其四,市场对AI前景乐观:多数投资者对AI产业的前景期待值不低,而英伟达作为AI基础设施领域的关键龙头,常被视为AI技术浪潮兴起以来的最大赢家。
“AI总龙头”“地表最强个股”“富可敌国”,这些形容词,都属于过去一年里的英伟达,但英伟达的故事,不只是这些光鲜所能概括的。从早期显卡行业厮杀中冲出,于二十年前就布局CUDA,而后撞上挖矿海量的算力需求,再遇到AI风口,还有不能不提的、站在背后的AI教父黄仁勋——和所有硅谷传奇一样,英伟达有能力、有远见、有耐力、有运气。
但面临着还很广阔的潜在市场,和虎视眈眈参与进来的竞争对手,在新一轮AI混战中能再次杀出重围的还会不会是英伟达,还没有定论。
03 阿里、腾讯、京东拆墙
自去年9月起,阿里、腾讯、京东的“互联互通”的行动就已经开始。
淘宝全面接入微信支付,美团外卖、美团酒店正式入驻支付宝小程序。更进一步,京东也宣布将正式接入支付宝,并在“双11”前夕推出。
这一变化之下,下沉市场、中老年等群体偏好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将趁着“微信入淘”这一波机会,成为淘宝天猫商家的新增量。
不仅是支付环节,在物流端也传来电商“牵手”消息,淘宝天猫接入了京东物流系统,为商家新增物流选项,
高高矗立了这么多年的墙,拆了是为哪般?
其实,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发展趋势下,物流与电商行业也不能例外。
支付方面——高盛报告显示,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6%,下降至2022年的44%左右,四年降幅约1/3。此外,拼多多的市值不止一次超过了阿里,已经成长为传统电商的巨头。同时,阿里2025财年Q1财报显示,淘天集团营收为1133.73亿元,同比下降1%,是阿里六大业务板块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业务。在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况下,合作或许才能够带来新的可能。
物流方面——2021年10月,极兔速递以68亿元收购百世快递获得淘宝的入场券。2023年3月,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刘强东率先做出改变,允许接入外部快递,商家们可以选择极兔和通达系快递。而如今,更多的品牌和消费者也拥有了自由选择快递的权利。
当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用户拆墙呼声愈大、监管部门释放信号、互联互通的浪潮顺势席卷全球、合作共赢从纸面口号变成行业共识,巨头们无比清楚地意识到:是时候打开门来做生意了。
二、 盛大的互联网狂欢
过去一年的互联网,还是这么热闹。这里虽不谈娱乐圈,但科技圈的谈资也是含金量十足。有人高光全年、有人跌落谷底、有人被捧上神坛、有人跨洋隔空碰杯,在资本和流量的“合谋”之下,狂欢不断上演。
04 一车封神
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依然热闹,但车企的境遇各不相同。有落寞离场者,也不乏一路高歌猛进的存在。作为后起之秀的小米汽车,当然最大的一匹黑马。
从4月到12月份,小米汽车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13.5万辆的销量,达成了年销13万的目标。而小米SU7的第10万辆车下线,更是只用了230天。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人,小米汽车的表现不可谓不亮眼。对比友商,蔚来用了1046天完成从1到10万台的量产跨越,小鹏汽车用了1034天,理想汽车用了708天,就连问界也用了15个月的时间。
不过,对于雷军来说,他面临的其实是太火的烦恼。有消息称,不断增长的订单,已经达到小米汽车工厂的产能瓶颈。今年1月份,小米汽车订单量乐观估计可达4万台,保守估计约为3.7万台,但小米汽车目前的月交付量最高可能只能突破2万辆。
不仅是SU7打了漂亮的头仗,小米的首款SUV——YU7也将有望在今年6月或7月上市,竞争对手直接锁定特斯拉新款Model Y。在跨年直播中,曾透露,2025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是30万辆。等到今年小米的第二汽车工厂开工,在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再加上其他车型的加持,这个年销量还是有很大把握可以完成。
那么对于米粉而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期待小米YU7 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
05 一夜闪崩
如果说小米给2024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唱响了一出好戏,那么年末的极越汽车风波,则是遗憾地上演了一幕悲剧。
12月11日晚间,CEO 夏一平发布的内部信,犹如一记沉重的警钟,宣告公司进入创业 2.0 阶段,紧随着涌来的是员工工资结算和社保停缴的问题,迅速将极越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件过去一月有余,舆论虽已平息,但背后留下的千疮百孔,还尚未愈合。
在极越供应商维权群里,有一份接龙填写的在线文档,里面记录了200多家供应商的被欠款信息,其中数额小到三五万,多到千万,目前累计数额已有7亿多。这7亿里,还不包含类似宁德时代这种Tier1(一级供应商)的供货商。此前,《财新》报道据百度内部人士称,今年10月百度派财务团队去极越尽调,结果发现极越面临高达70亿元的财务窟窿。
国内新能源车企狂飙的路上,不是只有鲜花与掌声。从威马工厂停摆,到哪吒汽车、高合汽车陷入经营困境,再到最近的极越闪崩,洗牌过程中已经有不少车企开始掉队。
一线城市的高架依旧拥堵,绿色车牌的新能源车已经占到大半。真金白银堆砌出的新车型大多流畅优美,有如夏一平花了3个亿追求极致美感的A柱。智能屏幕上的语音助手依旧兢兢业业地跟随车主的虹膜,识别要打开哪一侧的门窗。但车主心里担忧的,或许是新车大屏还有多久会变成电子墓碑。
极越的造车故事画上了暂停号,但我们还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极越。
06 国货“3A”,真长脸
8月20日,《黑神话:悟空》(以下简称:《黑神话》)在万千期待中于全球各大平台同步上线,彻底打破了“国产无 3A”的刻板印象。前不久,国游销量榜透露,《黑神话:悟空》销量突破2800万,销售额90亿。
美国当地时间12月12日,“游戏界的奥斯卡”TGA尘埃落定。入围全球年度最佳游戏候选的《黑神话》,虽然输给了索尼第一方工作室作品《宇宙机器人》,但也斩获了“最佳动作游戏”和“全球玩家之声”两大重磅奖项,于中国游戏行业而言,已然创造历史。就连英伟达CEO也在深圳年会上表示,《黑神话》是全球第一的游戏。
《黑神话》在海内外奖项上的横扫,归根到底是国内数代游戏人共同拾柴的结果。背后游戏行业,早已在海外攻城掠地,其草蛇灰线早已埋下。
其中一个诱因,是国内传统游戏大盘增长已然到顶。
有业内人士表明,国内游戏产业规模,已经连续数年在3000亿左右上下浮动。《黑神话》的出现,本质上并不是把蛋糕做大,而是重新分配了市场份额。这部分玩家,原本也在3000亿的大盘里,这部分数量增多,原有的传统手游份额,就会相应缩小。
因此,“出海淘金”的含金量在不断上升。据《2024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这是中国自研游戏出海在连续两年下降后出现的增幅。如果将时间拨到更早一些,米哈游的《原神》曾在2021年斩获TGA最佳移动游戏奖和最佳持续运营奖,2022年斩获玩家之声奖。
换言之,无论是否拿到奖项,以及无论拿到什么奖项,中国游戏早已在海外“水银泻地”。作为“古典买断制3A”的代表,《黑神话》注定会写入中国游戏产业的历史,而这也并不以国外媒体评奖的意志为转移。
07 TikTok等来反转,但还不是转机
当地时间12月6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宣布维持一项强制出售TikTok的法律,该法律要求,字节跳动须在2025年1月19日前出售或剥离TikTok在美国的资产,否则TikTok将在全美被封禁。
1月18日晚,出现了TikTok下架的弹窗,通知美国用户“TikTok禁令于19日起生效,导致其暂时无法使用。”
下架后的14个小时,经过几轮惊心动魄的消息反转,TikTok奇迹般出现了“死而复活”的历史性一幕,美国人发现TikTok又重新恢复服务了。1月19日,TikTok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表声明称,正在恢复对美国用户的服务,并将与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合作制定一项长期解决方案,让TikTok继续“留在美国”。
TikTok禁令产生的蝴蝶效应,在大洋彼岸的另一家社交应用上得到了应验。
在迫近禁令生效日的这段时间,大量自称“TikTok难民”的外国用户被迫离开互联网社交故乡,向他乡迁移。为抗议政府以对中国的数据泄露风险作为封禁理由,他们选择的“线上移民”目的地是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
据路透社报道,仅13和14两日,新增外国用户超过70万。1月15日,小红书在87个国家和地区登顶App Store免费区下载榜,1月第二周下载量较第一周增长超20倍。作为回应,小红书连夜开发了内容翻译功能,并在持续招聘英文内容审核员。
在这场闹剧之下,网络大迁徙的主客双方用带着浓浓机翻味的中英文交流着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在晒猫、晒生活照、疯狂对账后,迅速成长的美国网友们做起了番茄炒蛋、红烧肉甚至四川泡菜。他们用人肉消除着横亘了整个太平洋的信息差,在越来越厚的“壁”上想方设法开了个窗。
十天前谁也想不到,在全球保守主义盛行的当下,打破障壁竟然如此轻松。在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行政令中,要求TikTok“不卖就禁用”法律在未来75天内暂不执行。75天的窗口期,埋着不少不确定性因素,TikTok最终的命运还未定格,新的增长洪流不知涌向何处。
三、 新的风口已经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改变与狂欢,推动了新行业、新产业的出现或
发展。即将进入新一个年头,虽然全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但受内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及全球宏观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许多行业仍在艰难穿越行业周期。也有一些行业,在艰难中为人们燃起了希望。
08 低空经济火热
2024年被誉为“低空经济元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低空经济”,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前三季度,低空经济赛道融资案例多达 56 起,融资金额高达39亿元,展现出强大的资本吸引力。
除了北京产业基金、成都重产基金、肥西产投、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基金等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的押注以外,元璟资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投资机构也参与投资或重仓持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
这一年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即eVTOL实体产品落地,开始了航空史上的一次革命。亿航智能的EH216-S航空器在2024年4月7日获得生产许可证(PC),成为全球首家三证(即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生产许可证)齐全的eVTOL企业。得益于此,亿航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EH216-S已在淘宝上架,标价为239万元。
e-VTOL实体产品落地后,空中驾驶完成了由概念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振奋的消息还在不断传来。8月1日,峰飞航空盛世龙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完成了跨长江首飞,实现了吨级以上eVTOL首次跨长江飞行。随后,宁德时代投资数亿美元,成为峰飞航空的战略投资者。11月12日,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全球公开首飞,且开启全球预定。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
空中汽车之外,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在拓展延伸,空天信息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华为余承东表示:“我们希望从5.5G开始就实现空天地一体的通信网络。”或许,开飞车出门的那一天,真的不远了。
09 具身智能行业升温
如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让AI拥有“超级大脑”,而是更致力于为其赋予实体形态,“具身智能”由此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向。
星动纪元、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多个“明星”企业都获得了亿元级融资。据了解,高瓴创投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已近 10 笔,除此之外,蚂蚁集团、米哈游、IDG 资本、百度风投、金沙江创投、联想创投、深创投、金鼎资本等企业或头部风投机构也均已出手。
而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正逐渐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除了观察技术本身,更应该看到的是机器人落地一些关键价值方向:
比如老年陪护机器人。据统计,2030年老龄化比例将达到约17%,2050年将进一步达到约24%。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的抚养和陪护问题,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技术发展来惠及社会,关爱人类,是机器人规模化发展的一个刚性需求和核心方向。
9月底,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发布了新机器人“小五”,这是实验室开发的第五代机器人,具备四腿轮足复合设计、多指灵巧手、大面积触觉皮肤、安全人机物理交互等技术,可以提高机器人在人居环境中的实用性和交互性
比如当下人形机器人的“进厂潮”。5月,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工厂,参与电池分装;7月,Figure AI与宝马达成合作,将人形通用机器人引入汽车生产线以执行多样化任务;10月,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在工厂环境中成功完成全自动任务,展示了搬运汽车发动机零件的能力。
实际上,当下人形机器人上能够独立完成的具体工作其实并不多,且并不足够稳定,成本上也不具备规模落地的优势。机器人纷纷进厂,或许更多为的不是规模化落地,而是通过任务执行获取更多的数据反馈,并在实际环境中验证软硬件的操作表现。
“没有灵魂的躯体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躯体的灵魂是一缕虚无幽灵。”
在具身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具身和智能缺一不可,且需要达到高度的有机结合。弥合虚拟与现实的鸿沟也从来不是一件易事,不管是从现实到虚拟的元宇宙,还是虚拟到现实的具身智能。可喜的是,当下全世界的AI与机器人专家正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为此狂奔,长远来看,具身智能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只是,还需要给它多一些时间。
10 港股市场IPO热潮
2024 年,内地企业在港股市场的上市热潮一再升温。
这股IPO热潮,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数量和规模可观:2024年港交所共有70家企业上市,较2023年的68家有所增加。首发募集资金合计达到876亿港元,较2023年的455亿港元增长逾9成。
二是明星企业扎堆:众多赴港上市,如美的集团、顺丰控股、海天味业、恒瑞医药、迈威生物、江波龙、地平线等,涵盖家电、物流、医药、科技等多个行业。
三是大型IPO频现:2024年首发募资额超过10亿港元的IPO有14宗,合计募集了675亿港元的资金,其中美的集团募资额高达356.66亿港元。
2024年4月以来,伴随着“国九条”的公布,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在严把上市准入关、首发企业现场检查、优化减持制度等一系列密集释放的严监管信号下,A股IPO呈现阶段性收窄的趋势。随着监管趋严,不少在A股无法上市的企业选择转头冲刺港交所。
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也曾在媒体采访中印证了这一点:“选择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之中,一部分筹划赴港上市已久,另有部分则鉴于目前的监管环境选择‘改道’香港。对内地企业来说,港股上市周期相对较短,就目前监管环境而言亦有更高确定性。”
而另一个他未曾道出的原因在于,国际化战略。许多企业尤其是A股龙头企业选择赴港上市,是为了推进海外布局战略,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接触更多国际投资者,提升国际品牌形象,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截至1月22日,2025年已有30家公司披露了港股IPO招股书,包含7家A股公司。德勤预计,2025年港股将有80只新股上市,IPO融资规模有望达到1300亿港元至1500亿港元。
结语:
如果你问我,今年的新旧交替之际是否还会继续许愿“”,答案是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