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心爸爸的日记
开心爸爸的日记
0
1
【导语】
最近这段时间开心爸爸戏称自己是“十年育儿无人问,一朝评论天下知”。
兢兢业业的发了几年的育儿内容,一直不温不火的,结果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一条评论给火出圈了,将近十万的赞一万多的评论,比开心爸爸自己一年的成绩都好。
而这一切都是从“不要做一个扫兴的父母”这个话题开始的。
最近热搜上有这么一件事:
山东的一个小学生,在这个寒假拿到了“学习之星”的奖状,虽然说这个奖状班里面有的孩子很多,但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还是很在乎的,捧着奖状拍照的时候也是笑得无比开心。
可就在他兴高采烈的回到家里,希望能够得到爸爸妈妈夸奖的时候,爸爸的一句话把他直接打到了谷底,就像是大雪天的一盆冷水,让这个孩子的心瞬间凉了。
爸爸说:“不要太得意,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后面爸爸又说了很多的话,他都没怎么听进去,回家很久了那句含金量不高的话还是在他的脑海中回荡,委屈之下,孩子直接把奖状撕成了碎片。
很明显,这又是一个扫兴家长的故事。
0
2
【扫兴的背后,是成年人的成功观】
在之前的文章中,开心爸爸分析了爸爸妈妈扫兴的根源,绝大部分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形成了“吃苦是福”的认知,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把这种认知代入进去,才会有扫兴的行为。
而从这个热搜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功利心。
是的,为什么爸爸会说这奖状含金量不高?无非是他看到了拿到奖状的孩子很多,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也确实是这样,只有限制了人数的奖励才是正儿八经对能力的认可,像这种人人拿奖的奖励只能说是为了面子上好看而已。
于是在那一瞬间,爸爸的功利心占据了上风,他用自己的理解和观念,给出了也许是事实但却不是孩子想听到的那句话,哪怕孩子满心期待的看着自己,想得到哪怕是一句的鼓励。
其实我们很多爸爸妈妈们都是这样,特别是在对待孩子的要求这件事情上,标准是空前的一致,那就是第一才是好的。
于是为了那个所谓的第一,爸爸妈妈们亲手推着孩子往前卷,考试要考第一名,至少也得前十;学习要当排头兵,上课踊跃回答问题,不声不响的就是不会,就不是一个好学生;生活要多才多艺,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都要学习一下,在人多的场合能够表现自己这才算是好......
诚然,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确实是好。
因为它们背后对应的是更多的资源,站在塔尖的孩子,才有资格享受更多的资源,才能成为马太效应中越来越强的那个人。道理是正确的,但对孩子来说却并不公平,特别是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孩子,就更加不公平了。
一个平时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获得了类似于学习之星的奖状,哪怕这个奖状是很多人都有的,那也是值得多多鼓励的。因为相较于之前的他,孩子通过努力,实现了进步。而不是因为很多孩子都有就全盘否定孩子的努力。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成功不成功还真的不能一味的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通过努力有了进步,这就是成功;通过努力,与之前的自己有了改善,这也是成功。
善于发现孩子的成功,才是爸爸妈妈的必修功课之一。
03
【扫兴的背后,是教育观念的偏差】
那么,扫兴父母的背后仅仅只是成功观念的偏差吗?
当然不是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观念的偏差,或者再准确一些的话是很多爸爸妈妈根本没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他们还是秉持着老旧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就是孩子,缺乏自主能力,也缺乏规划未来的能力,所以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习惯于帮孩子规划,然后让孩子沿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在这种教育观念中,爸爸妈妈就是天,他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孩子都要听,他们提出来的每一个要求孩子都要努力去完成,他们给出来的每一次情绪孩子都要接着。爸爸妈妈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有不愿意或者反抗的,马上就是一顿精神暴力。
这种意愿,小到早饭吃什么早上穿什么,大到选什么专业报什么大学找什么对象,会如跗骨之蛆一样伴随孩子的一生。
一句“含金量不高”,只是这种教育观念最粗浅的表现罢了。
而这种教育观念,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探索未来的乐趣,缺乏发现生活的主动,甚至会让孩子早早地就“摆烂”,反正什么都有爸爸妈妈来安排,自己没必要去提前规划。甚至会下意识的模仿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去处理成年后的各种问题,把错误的行为模式一次次地传递下去。
这种教育下的爸爸妈妈很累,什么都要替孩子操心,孩子也很累,自己一点主动性都没有。
既然这么的累,为什么不能想着去改变一下呢?
04
【最后】
很多爸爸妈妈都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难免会犯一些错误。
这都是正常的,只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地去改正,响应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不足,这才是一个合格父母的正确修养,大家觉得呢?
大家有没有过扫孩子兴的时刻,欢迎留言分享一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