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激烈的伊以冲突中,中国深刻意识到,一旦局势紧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背离中国的力量。这种警觉并非无的放矢,背后有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和历史背景。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对这一机构产生如此的疑虑呢?
首先,这次伊以冲突的爆发与伊朗的核问题息息相关。2025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突然出动了超过200架战机,对伊朗境内100多个目标进行空袭。以色列方面随即宣布,将对伊朗展开“更大规模的打击行动”,目的是阻止伊朗在核武器研发上的进展。以色列给出的理由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情报,证明伊朗正打算在短期内制造核武器,因而出于自卫目的,以色列不得不先发制人。
正因为此次冲突涉及到核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刚开始,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表态较为中立和谨慎。然而,2025年6月12日,该机构首次通过决议,正式认定“伊朗违反了核不扩散条约义务”。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这一决议是由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共同起草的,并且在35个成员国中,以19票赞成、3票反对、1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该决议。中国、俄罗斯以及布基纳法索等国家则投了反对票。
这一决议的通过引发了伊朗方面的强烈反应。伊朗政府批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立场是“双重标准”,并对该机构的公正性产生了质疑。伊朗方面指出,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何对以色列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且明目张胆地发展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行为保持沉默?伊朗还特别强调,过去20年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所有报告,都未曾发现伊朗在核材料或核活动上存在任何违规行为。因此,突如其来的“指控”令伊朗不得不怀疑,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判断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政治动机。
对此,伊朗为表示抗议,伊朗原子能组织的负责人明确表示,将在安全区域内建设新的铀浓缩设施。伊朗的这一表态显然是在强烈反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做法,认为这一机构背后存在政治动机,对伊朗进行了无理的“政治打压”。伊朗也进一步强调,只有确保核设施的安全,伊朗才会考虑恢复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
2025年6月2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称,伊朗正式通过宪法监护委员会批准了一项新的法律,宣布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所有合作。伊朗的这一举措,显然是出于对国际原子能机构背后“政治操控”的强烈反感。伊朗政府认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成为以色列的代言人,直接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提供便利。因此,除非国际原子能机构能够为伊朗的核设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否则伊朗将不会恢复与该机构的合作。
与此同时,伊朗的官方媒体也参与其中,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德黑兰的《世界报》发布文章,指控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涉嫌为以色列从事间谍活动,并呼吁逮捕并处决他。这一言论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伊朗呼吁处决格罗西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应当受到谴责。美国表示将继续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核查与监测方面的关键工作。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展,无疑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如果国际原子能机构真如伊朗所言,存在泄密和偏向某一方的行为,那么中国的核设施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风险。在未来,如果中国卷入任何国际冲突,尤其是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操控下,国际原子能机构或许会在第一时间站在敌对阵营,背叛中国的利益。正因如此,中国应该更加警惕这一机构的潜在风险,防止其成为冲突中的政治工具。
---
参考资料:
1. 《伊朗谴责国际原子能机构涉伊决议 将以新建铀浓缩设施回应》新华社国际[2025.6.12.]
2. 《伊朗正式颁布法律 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6.26.]
3. 《伊媒呼吁“处死格罗西”,美方回应》中国新闻网[2025.6.30.]
4. 《以伊互袭仍在持续,美伊核谈判面临破裂,中东局势会失控吗?》新京报[2025.6.15.]
5. 《IAEA称伊朗违反核不扩散条约义务》界面新闻[202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