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原创音乐剧《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同名小说,讲述天才钢琴家1900在邮轮“弗吉尼亚号”上度过一生的传奇故事。与1998年经典电影版本不同,音乐剧通过沉浸式舞台设计、原创音乐叙事及新增角色线索,赋予故事更强烈的戏剧张力。
孔祥东:与1900的跨时空共鸣,钢琴是“不会说话的灵魂”
作为钢琴家,孔祥东对《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理解带着艺术家的共情。他直言,电影里1900为窗前女子打动,情绪流淌于指尖的弹奏瞬间最令他动容:“那不是技巧的堆砌,是情绪从心底流出,每个与乐器共生的人都懂这种‘灵魂触电’的时刻。”
谈及1900最终选择与船共存的结局,他解读为“极致的纯粹”:“电影里说‘船下是太大的钢琴、太美的女人’,但1900觉得,船上的钢琴已足够承载所有热爱。”这种坚守让他想起自己21岁留学时的“疯魔”:他也曾在钢琴下连睡三天三夜,“艺术常常叩问生死,1900面对死亡仍拥抱音乐,这份执着我太懂了。钢琴陪我每天练琴数小时,早已是不会说话的灵魂伴侣。”
对于当下琴童教育,他更强调“兴趣为先”:“不必死磕钢琴,音乐剧这样的综合艺术同样能安放热爱,它的包容性能让更多人感受美。”
李炜铃:从观众到演员,盖亚与1900是“海与陆的共生”
饰演音乐剧新增角色“盖亚”的李炜铃,与《海上钢琴师》的缘分始于初中。“第一次看电影,为1900随船沉入海底哭到停不下来,只觉得惋惜。”而如今站在舞台上,他终于读懂角色的选择:“大海是1900的极乐净土,音乐就是他的全世界,无需向陆地索取更多。”
作为剧中象征“大地之母”的盖亚,她既是1900唯一想下船的理由,也是与大海共生的镜像。“盖亚是陆地,1900是海洋,我们不是对抗,是彼此映照的存在。”李炜铃说,这种关系恰如法国作曲家为剧作注入的旋律——首次听到时,他便被那“像海浪般流动”的韵律打动,“学《午夜三点的平静》时,和声美得让人恍惚,唱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像一只水母,在海水中轻盈漂浮。”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李炜铃在《人间失格》《海上钢琴师》等剧目中塑造了多个经典角色,观众的手写信常提到“被你的歌声治愈”。她对此深有感触:“剧场是有魔力的治愈场,你永远不知道哪句唱词会改变一个人。演员的敬畏心,就来自这份‘被需要’的重量。”
当李炜铃谈及“剧场的治愈力”,孔祥东深表认同:“剧场就是灵魂的庇护所。就像我每年给恩师扫墓时,总觉得他还在剧场里指点我——只要思念不停,分离就从未真正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音乐剧《海上钢琴师》的作曲由法国传奇作曲家多夫·阿蒂亚(Dove Attia)操刀,他曾为《摇滚莫扎特》《莫里哀》等经典音乐剧谱曲,《海上钢琴师》是其首次创作的国产音乐剧。法式旋律的浪漫与1900的海上世界碰撞,将为观众带来一场“流动如海浪”的听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