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尔顿签约贝尔格莱德游击队时,一则消息在CBA某俱乐部经理手机上弹出:"外援报价被拒,球员选择前往欧洲"。看着屏幕上的信息,他苦笑了一下,这已经是今年夏天第六个被其他联赛截胡的外援目标了。
与CBA提供的硬工资帽和随时裁人的合同相比,塞尔维亚给米尔顿提供了年薪120万欧元,几乎是CBA顶薪的三倍,而且还包含随时回NBA的免责条款。辽宁队曾经依赖的功勋外援弗格至今未能找到新东家。上赛季,球队决定签下33岁的威尔斯,仅仅因为他在对阵新疆时狂砍50分,这种“临时救火”式的签约已经成为常态。山西队更加疯狂,一赛季试用了超过十名外援,解约就像换衣服一样随意。
外援圈里流传着一个冷笑话:“去CBA?先准备好返程机票的费用!”欧洲球队提供的保障合同覆盖整个赛季,而CBA则允许俱乐部随时取消合约。去年逃离上海加盟以色列球队的布莱克尼如今拿着欧联杯冠军和280万欧元的合同。
日本B联赛趁势抢人,山西队的老将平德尔和凯尔三世转投东京电击队,对方开出的全保障合同中甚至还包含了家属日语培训。韩国K联赛专注于签下“性价比高”的球员,吸引了一些被CBA淘汰的球员们。
篮协主席郭振明提出“四节七人次”外援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激发联赛的竞争力。然而,总决赛打满六场的同时,本土球员得分榜前十名全被外援包揽。
年轻球员的出场时间平均下降了40%,俱乐部不得不把新人租借到表现较差的队伍中“磨练”。
裁判争议进一步损害了联赛的声誉。上赛季江苏对上海的“消极比赛”事件后,央视直接停播了该赛事的焦点比赛。今年的全明星赛,一半座位空着,黄牛票跌至每张30元。
青训系统出现了断层现象,令人担忧。刚刚结束的CBA选秀大会上,15支球队在第二轮集体放弃了选秀权,宁可轮空也不愿签下次轮球员。清华大学的状元杨曦皓虽然签约走红,但这背后暴露了青训系统只能依赖校园篮球输送人才的困境。
在辽宁队的训练馆内,一项新规正在迫使球员转变角色。曾经负责给外援拎包的年轻球员现在需要负责防守对方的头号得分手。主教练杨鸣发出警告:“国际赛场上没有人会给你政策性的保护!”
球探们带来的报告数字简单而明显:欧洲豪门皇马对青训的投入占预算的30%,而CBA俱乐部的青训投入普遍不足10%。当首钢的粉丝怀念着马布里带队员穿梭在老北京胡同的美好时光时,新一代外援们却被困在公寓里刷着短视频,封闭的管理制度让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生活。
在贝尔格莱德游击队的更衣室里,米尔顿高举着红蓝球衣,合影中登机飞往中国的机票则静静地躺在垃圾桶底,寓意着CBA外援市场的当前状态和需求进行改革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