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全民健康的道路上,“努力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已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目标。这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从基层做起,将预防为主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的独特优势。
基层作为与民众接触最为紧密的卫生服务层面,是预防疾病的前沿阵地。一方面,基层卫生机构可以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活动。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向居民普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发放宣传资料,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早期症状,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疾病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对、、等慢性病进行筛查和管理。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措施。
养生保健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四季变化和个人体质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春季阳气生发,宜早睡早起,多参加户外活动,以促进气血流通,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香椿等;夏季气候炎热,应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贪凉饮冷,可常吃绿豆、西瓜等清热解暑之品,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以养护心阳;秋季天气干燥,易伤肺阴,宜早睡早起,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还可通过艾灸、按摩等中医方法,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冬季万物闭藏,应早睡晚起,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适当进补,如食用羊肉、核桃等温热性食物,以补肾助阳。
此外,中医还注重情志养生,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引发疾病。因此,倡导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志,促进身心健康。
当疾病发生时,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调理治疗方案。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和病位,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中医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具有副作用小、整体调理、个性化强等优势,更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
在基层推广中医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还能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于中医的便捷和疗效。基层卫生机构可以加强中医科室建设,配备专业的中医人才和必要的诊疗设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诊疗能力;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药浴、熏蒸等,这些疗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
从基层做起,预防为主,养生保健,充分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是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健康知识,推广中医养生保健和治疗技术,让每一个人都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科学的健康养生方法,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疾病,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