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查无此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竟能在教育界、医疗界甚至政府活动中游走多年。最近,多家媒体曝光了阮少平这个人。他用假的院士、少将甚至“抗疫英雄”身份,频繁出现在广东、云南、山东等多地的小学开学典礼、医院调研和企业站台活动上,上个月还成了“国际医药大学”的新院长。让人想不通的是,只要上中国科学院官网搜一下,就能戳穿他的身份,可好多活动主办方就是“视而不见”。
假院士畅行无阻,根本原因还是对“权威”名头过于迷信,以及做事流于形式。很多单位把“院士”头衔看得太重,觉得请来就能给活动贴金。学校开学典礼找个“学术权威”来讲几句话撑场面;医院希望“院士指导”来显得更专业;企业则想靠“院士站台”来推销产品。这种只看重头衔的功利想法,让主办方连最基本的身份核实都懒得做。更可笑的是,骗子露脸次数越多,后面的邀请者反而越容易相信他是真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让大家都产生了错觉。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学术荣誉被扭曲了,监督也没跟上。院士本来是专心搞研究的荣誉称号,现在却成了各种活动抢着要的“门面”。而真正的院士受规矩约束,很少参加商业活动,这倒给假院士留下了空子。当学校、公立医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网站都不加核实就给假身份做宣传时,暴露的就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疏漏,而是整个系统性的责任缺失。
假院士总有露馅的一天,但要杜绝这种事,得改变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活动主办方应该看重真本事,而不是只认头衔,把核实身份当成必须做的事;社会评价也该多看看实际能力和效果。真正的学术光芒无需伪造,更不屑招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