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传播生态中,县级融媒体记者面临着信息过载与价值稀缺并存的双重挑战。本文以“淘金—炼金”为逻辑主线,探讨县级融媒体记者在新闻生产全流程中的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分析“四力”在新闻线索发现中的协同作用,结合融媒体时代新闻淬炼的“十八般武艺”,系统阐释基层记者如何通过线索发现、新闻锻造等方式,以“淘金者”的敏锐、“炼金者”的智慧,将碎片化线索转化为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优质新闻作品。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新闻线索;基层报道;价值提炼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肩负着为受众提供准确、及时、有价值新闻的重任[1]。然而,在信息过载的媒介生态中,县级融媒体记者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信息的大海中“淘金”,又如何将粗糙的“矿石”提炼成闪亮的“金子”,创作出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报道?
记者接触到的人或事、不同媒体传播的信息、生活当中发生的事件、所参与的每一场活动,甚至是身边人的无心之举,都有可能蕴藏着重要的线索,新闻记者唯有抓住以上线索,才能写出更多有价值的稿件[2]。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县级融媒体记者既要展现“淘金者”的敏锐发现力,更要锤炼“炼金者”的融合传播力。通过践行“脚力丈量基层、眼力辨识价值、脑力深化思考、笔力熔铸精品”四力协同,方能淘洗真金、锻造精品。
1
“淘金”之道:
深挖基层富矿,锤炼新闻发现力
一是多维挖掘故事,于“小人物”中见“大情怀”。基层的每一个小人物都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他们的故事看似平凡,却值得挖掘。以《上虞日报·新商都周刊》推出的“大山小家”栏目为例,该栏目突破传统典型人物报道模式,聚焦乡镇普通群众生活,记录他们的工作日常、生活憧憬与微小烦恼,在柴米油盐中勾勒出乡村振兴中的“众相”。我们采用“微纪录片+区域主题”模式,让个体叙事与地域文化产生共鸣。在每篇报道中注重细节描写,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琐碎中挖掘价值。诸如草鞋姐妹花张小仙和张招娣、《一个囡囡三个娘》的主人公丁欢喜、直把他乡作故乡的赵思军、耕读小镇传薪火的丁玉芳等人物被逐一搬上报端、电视端、客户端。透过小人物背后的故事,受众更能感悟人生哲理。
二是培养新闻敏感,从“小线头”中抽“大线索”。新闻记者若想产出更多优质新闻,深化新闻报道影响力,就要进一步强化新闻敏感力,学会捕捉有价值的信息[3]。2024年9月,我们推出了《推进上虞民宿经济有序发展系列报道》,从碎片化线索中梳理出“集群化发展”“人才引育”等关键命题,用“追踪式报道”构建“现象诊断—政策迭代—实践反馈”闭环,推动民宿经济从野蛮生长转向生态重构。这种从线索到价值的链条式挖掘,是记者“淘金”核心能力的体现,即透过单一现象,关联政策、经济与人文要素,构建从网红效应到可持续模式的完整叙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思考。
三是聚焦民生热点,以“冷思考”剖析“热话题”。拥有广阔视野的记者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审视新闻事件[4]。面对社会热点,县级融媒体记者既要敏锐捕捉,又要以“淘金者”的清醒与定力,在喧嚣中探寻本质,为民淘出“真金”。当“村咖热”席卷乡野,我们既要关注城乡要素流动,也要冷峻思考:一杯村咖为何能在乡村飘香?如何与乡村旅游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于2025年3月推出《“村咖热”背后的冷思考系列报道》,未停留在打卡、流量等表象,而是通过解剖乡镇咖啡案例,呈现村咖创新活力,揭示流量狂欢下“网红效应”可能昙花一现的隐忧,更深层次思考城乡关系重构,将碎片信息整合为“空间激活—文化赋能—产业闭环”的振兴逻辑。
2
“炼金”之术:
锻造内容精钢,提升新闻含金量
一是锻打精神丰碑,以“小故事”讲透“大道理”。在香港街头卖茶叶蛋的老人张杰,用40多年积蓄在家乡建起22座教学楼,如何让这一传奇故事具象可感?我们走进张杰先生侄子张维忠家了解亲人眼中的张杰,拜访上虞中学老校长谢宜灿,回顾张杰先生生前捐资助学的细节;从与张杰先生三女儿张蕉珍的拉家常中还原张杰先生艰苦历程。同时,从多元维度还原其个性。张杰先生对自己和家人“吝啬”,一根铁丝皮带用10多年,皮鞋穿到起皮脱线,每周五去商店淘便宜货,为节约用水跑到马路对面水产市场如厕等生活细节,以及生前接受采访的视频资料,多侧面塑造出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此外,我们还采访了董光均、顾永祥、金庆荣等受“张杰精神”感召的上虞籍乡亲代表,并通过街头采访、网友热评等互动,拉近群众与先进典型的距离。用真实细节和情感共鸣,在人们心中筑起精神丰碑。当读者说“这样的人我也能学”时,传播才有生命力。
二是熔铸协作范式,以“小协作”促“大融合”。野藤葡萄是上虞“四季仙果”产业金名片。2022年7月,首批从上虞盖北“远嫁”新疆阿瓦提的野藤葡萄结出“共富果”。作为“产业互助·结对共富”项目亲历者,在历时两年的跟踪报道中,我们打破传统单兵作战模式,组建文字、摄影、摄像、设计师等复合型采编团队,形成“现场采集—即时会商—动态调整”工作机制。除了跨部门、跨工种协作,我们还积极引入“外援”,与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动画专业学生进行思想碰撞,集思广益,创新手法,制作《上虞野藤葡萄“西”游记》动画视频,通过拟人化手法实现科技元素与人文活动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传播效果。通过这种“跨部门协同、跨形态创作、跨领域联动”模式,将地方性经验升维为具有时空张力的故事,转化为可迁移的协作方法论。
三是追踪时代轨迹,用“小笔触”绘“大图景”。2022年6月,浙江提出“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当“诗画江南”的千年文脉与“活力浙江”的当代精神相遇,既需政策高度与发展速度支撑,也需民生 与人文厚度滋养。《上虞日报》于2022年8月推出“共同富裕·‘虞’见美好”专栏,展示上虞在“大花园、大景区”建设中的阶段性成果,至今累计刊发118期。记者用“烟火气”笔触记录生态治理的堤岸修复、文旅融合的IP孵化、乡村振兴的村民议事,微观叙事与宏观战略同频共振,产生化学反应,体现出新闻产品从“信息快消品”到“时代档案”的价值跃升。数据不再是冰冷统计,政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可触摸的温度、可感知的呼吸。这种“小笔触”的持续积累,将在数字长河里汇聚成映照区域发展的“大图景”,为“活力浙江”写下时代注脚。
参考文献
[1] 罗盛蕊 媒体融合视野下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分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1(13):73-75.
[2] 任光勇.寻找新闻线索的途径及价值研判 [J].新闻窗,2017(4):87-88.
[3] 张治国.洞若观火趋势预判——记者新闻敏感性的提升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4(14):166-168.
[4] 石琳.媒体融合视野下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探究[J].记者摇篮,2024(04):117-119.
原创:楼丽君 戚罗燕 绍兴市上虞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传媒评论
传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