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坤将“what、where、who”三个英语单词视为文学出海三要素——简而言之,作品写的什么?传播到哪去?卖给谁?由于文化差异,一些在国内为人熟知的题材在国外很难引起读者共鸣,比如历史内容。这是出版方引进需首要考虑的因素,在主题具有普适性和确保文学质量前提下,输出方和引进方的编辑对接工作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决定一部文学作品的海外输出是否成功。
参加国外出版社的编辑聚会,黄家坤很受震撼。“不仅限于作品,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每一位作者都了如指掌,包括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家庭生活甚至八卦故事”。如果编辑能与译者、版权代理人进行良性合作沟通,那么文学作品的海外输出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
英国伦敦大学一位汉学系教授曾想翻译贾平凹《废都》,终因难度太大而放弃。聚焦上海文化的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大量方言和地域特色,最后把法文翻译累哭了。同样,在国外热度高市场火的作品。引进到国内也有坐冷板凳的情况。
作家孔孔的小说由一位英国人翻译,二人每周都要进行几小时语音通话,交流问题。由于文化差异,有时要花很久解释一个单词或形容词。侯磊参加某个中外作家论坛也有相似感受,“双方学者翻译交流没问题,真正达到文学出版水平还是有差距。”
很多人简单认为,翻译完就等同于走向世界,其实不然。找到译者只是第一环节,对译者知识水平的了解、与译者的有效沟通,对输出目标地域的社会文化、文学市场、阅读生态、读者群体等进行系统调研与评估,这些工作通常需要成熟的版权代理人来运作。黄家坤透露,韩江的作品由韩裔美国人进行翻译,翻译灵活考虑到西方读者阅读习惯,因而作品英文版和母语版是有些许差异的。
“中国有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太需要一个窗口了”,黄家坤建议在国内开办版权与海外输出培训。鉴于自己作品的海外推广经验,孔孔也提到,目前国内的文学海外输出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机制,渠道狭窄而分散,一些重要环节都是各起炉灶,难以形成合力。
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黄家坤在与国内作家合作时还遇到不少尴尬情况。有位知名作家,团队签了独家代理,后来却发现世界各地译者都在销售他的作品,而且很多已经卖掉了。“他没有理解独家代理的意义是什么,只把我们当成作品译者之一。” 黄家坤说,版权代理人就像桥梁,作品翻译完的下一步,才真正面临走出去的实际操作。“作家觉得译者重要,实际上版权代理人同样重要,他们基于专业性,对作品的海外输出是有综合判断力的。”
当下传播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营销编辑王昊观察到,国内线上销售占比日益增长,尤其是一些视频平台,甚至比当当、京东等传统线上销售平台运营数据更高,用户粘合度更大。不同区域的营销手段也会随之改变,比如之前在美国《纽约时报》或《纽约客》写一篇书评,就会带动传播热度,现在则有所下滑。“表现方式变了、推荐方式变了,出版社的选择判断和作家写作风格会受到潜在影响。如果能够把作品热点与相应营销手段对接到一起,也许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
编辑:周 茉
二审:杜 佳
三审: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