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亿翰智库重磅发布《2025中国房企综合实力TOP100》。2024年行业仍旧是在深度调整中,可以说已经是超调,原先政策调控的目标已经完成,9·26政治局会议的召开给行业带来希望的曙光,但是修复需要时间来完成。
经过4年的深度调整之后,行业格局也已完成迭代,国央企占主导的格局已经很清晰。大家也大可不必用国进民退来形容这种格局的变化,无论是国央企主导,还是民企主导,都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没必要搞对立,每一类群体都不可少,也未必能完全替代,各自发挥优势最好,向能者学习,向强者靠拢,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自己身上。
房地产行业正式进入新阶段,不再以规模论英雄,不再以大小论成败。
一个企业,你想在行业里有一席之地,光靠规模,光靠大是不行的,大而不强的话很难在竞争中占有先机。不仅要大,更要强,要有一些拿的出手的实力,要整体强才行。
你的产品够不够好,是不是“好房子”,市场认不认,消费者认不认?
你的投资做的好不好,拿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赚钱?而且好的投资是要跟城市共生的,你的项目既要担得起城市建设完善的重任,也要服务好扎根城市的人群。
你的ESG做的怎么样,是不是在绿色发展、慈善公益、公平就业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你的非地产开发的业务做的怎么样,是不是有个第二曲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能不能把企业撑住……
TOP10中除龙湖集团一家民企外,其余清一色的都是央企和国企,保利发展、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招商蛇口这四巨头位列前四。这几家企业不用多说,都是行业的老牌子,本身的禀赋和资源得天独厚,其他企业也很难跟他们正面相搏。这几家企业也是秉持着单打为主,合作为辅的逻辑谋发展,特别是针对于核心的资源,能独自拿到手的绝不假手于人。
这两年绿城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产品这一张王牌打的很顺手,也是迎合了国家所倡导的“好房子”建设,展现出旺盛鲜活的生命力,活跃在各地的土拍市场上,忙碌的不亦乐乎。
后面还有建发、龙湖、越秀、金茂、华发,这些都是这两年表现比较强势的企业。这里得提一提龙湖,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在行业的惊天骇浪中坚守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而且信用优势很强悍,这在行业里实在是很难得。
当然外界的干扰也不少。3月5日,标普就下调了龙湖的评级,将龙湖集团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B+”下调到“BB”,将公司的高级无抵押票据的长期发行评级从“BB”下调到“BB-”,主要原因是预测龙湖的业绩会下滑。这个倒不必太在意,业绩下滑是正常的,大家的业绩都在降,不降才不正常。企业拿一个境外评级主要也是为了发海外债,现在这个环境,这个需求可能也没那么强烈,所以评级有没有也无所谓了。
金茂的话,比较拿的出手的还是他的产品,最出名的是金茂府,也是拔高了各地项目的门槛,升级后的产品体系—金玉满堂,也是主打一个多群体全覆盖。从2025年以来拿地的情况看,看来金茂也是想的很清楚了,不能一直在城市的边缘,也要往核心城市的中心走,再配合不同的产品体系,打好这个组合拳。
万科地产的排名下滑的比较明显,掉到了10名开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想必大家也都很清楚,2024年万科也是处在各种风波里,2025年年初也是经历了比较大的调整,现在也是一个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经营上、资金上的压力还没有完全解除,3月初也是被标普下调了评级,现在也是很难再跟头部的企业竞争。
TOP11-30之间的房企,有不少表现亮眼的企业,比如中国铁建、保利置业、中建壹品、电建地产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排位提升。滨江集团、金地集团、新城控股、星河控股、卓越集团等等这些民营企业也都表现很坚挺,在行业调整的背景下,能够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坚持下来,本身就值得敬佩。
滨江集团不用多说什么,在销售规模上已经冲到了民企第一的位置,2024年也是历年来表现最好的一年,戚老板表示很满意,杭州的地被他包圆了。
金地的话,2024年过得也很艰难,但最终也是守住了,拿地停了一年半时间后,又开始再度激活,2025年1月和2月先后在杭州和上海拿下两块地,也算是先试试水了。据说,2025年的到期债务已经还的差不多了,好像准备好了重启,那个熟悉的金地是不是要回来了?
新城控股、美的置业都是走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不再追求在地产开发上的规模竞争。新城去做了商业资产运营,虽然难,但是成效也有,把这些商场运营好,把内容做好,每年百余亿的收入到账,也是美哉。
美的置业重点聚焦科技智能的领域,符合国家发展趋势,也是很清晰的明确了要走的路。
我们也希望2025年所有的这些企业都能延续良好势头,真正从艰难中走出来,把产品做好,把房屋交付好,把服务民生的担子挑好,若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