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注意啦!“博览洪山”第三期,要带大家云游一个藏在大学校园里的国家级文化宝库——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这里不仅有颜值爆表的建筑,更有让你大开眼界的民族珍品,快跟上我的脚步,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吧!
你知道吗?这座博物馆的“年龄”比很多人的爸爸妈妈都大!
它的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在著名学者吴泽霖先生的主持下,1984年华丽变身成为我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博物馆。

馆内精心打造了七个主题展厅,名字都美得不像话:《美美与共》《记忆武陵》《工艺奇葩》《椰风海韵》《枫香树下》《锦上添花》《斑斓霓裳》。


这面从海南黎族地区“穿越”来的汉代铜鼓可是个“老戏骨”——两千多年前它可能还在当炊具,后来觉得“敲着比煮着带劲”,干脆转行成了南方各民族的“重金属乐器”。瞧它器形高大的霸气模样,标准的“粤系铜鼓”血统。

最神奇的是鼓面上铸造的四只小青蛙,它们可不是装饰品!古人相信青蛙的叫声能召唤雨水,四只青蛙代表四季风调雨顺。鼓面中央的八芒太阳纹更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见证。
这张清代土家族婚床堪称古代家具界的“黑科技”,整张床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全靠榫卯结构牢牢固定!

关于床名的来历有个浪漫的说法:因土家族新娘出嫁时要“哭嫁”,泪水滴答落在床上,所以叫“滴水床”。

床上的雕花更是暗藏玄机:
莲花 → 连生贵子
金瓜 → 瓜瓞绵绵
蝙蝠 → 福到家了
花瓶+莲花+三戟 → 平平安安、连升三级
这哪是床啊,分明是一本立体的“吉祥话大全”!其实,这些吉祥寓意恰好说明了中原汉文化对当地百姓带来深远的影响,也充分反映了改土归流以后汉族生活方式在土家族地区传播。
“有衣无银,不成盛装”,在苗乡,银饰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黄平县是苗族银饰制作技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精湛的技艺在2008年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顶来自贵州黄平的银帽重达2000多克,相当于4斤大米,由百余件小饰品焊接而成。经过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打磨等多达30余道繁琐的工序,才能最终呈现出一件浑圆华美的作品。
有人说,博物馆是高校里的“高冷学霸”,但我认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更像一个“民族文化翻译官”,把深奥的学术成果变成趣味展览,用全息投影还原消失的古老技艺,拿互动游戏讲解民族政策,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成可触摸的温暖体验。大家在这不仅能拍出“民族风”大片,更能把“石榴籽”精神装进心里带回家~
地址:中南民族大学校内(南湖之滨)
适合人群:文化爱好者、摄影达人、亲子家庭、学生党
隐藏福利:定期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关注官微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