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的四川成都,一场名为“教育蝶变·AI+课堂,协同学习新模型”的研讨会,吸引了全国近400位教育者。这场由成都市新都区芭德美际学校(以下简称芭德美际学校)发起的研讨会,不仅是AI教育的前沿阵地,更是一场关于“人文与技术共生”的哲学思辨。
早在四年前,芭德美际学校便敏锐地嗅到了AI时代即将到来的讯号。以蓝继红校长、张安仁院长为首的一批教育人,他们选择不回避它,也不神化它,而是以开放、积极的态度迎面而上,探寻人与AI的共生之道、协同之道,变革教育,培养AI时代的“船长”。
蓝继红
四川成都芭德美际学校总校长,曾任成都市草堂小学校长、泡桐树小学副校长。首届全国教育创新杰出校长、首届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首届成都市特级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
当AI叩响教育之门,很多人尚在睡梦之中。有人继续酣睡,也有人被惊醒了。
蓝继红校长就是被惊醒的人之一。这是一位以“诗与美”闻名全国的校长,“诗与美”既是她的形象气质,也是她的 40年教育生涯的名片。
她是成都特级教师,是赛课场上的不败将军,是首届全国教育创新杰出校长,是成都市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她常言:“教育,就是沿着生命慢慢走。”她以自己对教育的独到审美,锻造了草堂小学诗意教育的学校品牌。
“我跟技术结缘的时间很长,我曾担任副校长的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是成都首批信息化技术示范学校。但是几十年我没有动过心,我始终觉得它就是一个辅助而已,强大的是我本人——我的思想、我的语言、我跟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教育最本质的部分,不会有谁在这个事情上跟我平分秋色。我从不为技术所打动,也从来不愿意成为技术的奴隶,现在也是这样。”蓝继红校长说。
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与教育技术“格格不入”、有自己的教育审美和坚持的校长,在成都市芭德美际学校,吹响了AI教育的时代先锋号。
如果说,这个问题是芭德美际学校AI融合教育的一根引线,那么接下来的点火之人,就是芭德美际思辨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安仁。
芭德美际学校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核心,成立了思辨教育研究院,为研究院的发展和思辨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专业引领,张安仁担任院长。
▲芭德美际学校思辨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安仁。他在深入了解和使用 ChatGPT 后,立即决定从学术研究转向一线教育实践,探索 AI 时代的教育路径
“这是一个和我共同讨论问题、给我参考意见、并且超越所有助手的智能大脑。它没有身体,没有样子,但它就在我面前。这是很打动我的一件事情。”蓝继红感叹。
第二个故事,是一次关于《西游记》的研课。
《西游记》原名叫《西游释厄传》,“释厄”这两个字对于理解整本书的主旨十分关键,却在传承的过程中被舍弃了。为什么作者当年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又为什么在传承过程中变成了另外一个名字?如果让作者来看这件事情,他会作何感想?蓝继红想问一问原作者。当然,这是一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AI以它自己的方式做到了。
她又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西游记》放到人类的轴心文化时代,让诸子百家来读一读,请他们发表一下看法?当然,AI也做到了,孔孟、老子、庄子都纷纷“站了出来”。
这件事情虽然只是一时兴起,却给了蓝继红极大的触动——“我发现这个助手是一个时代的巨人、一个历史的巨人。它身上传承有千年万年亿万年的东西,就像人类传承了亿万年一样。它是一个看不见的朋友,极有思想。自此以后,我就不再把它仅当成一个技术看待了。”
▲AI船长课程发布大会现场,一身旗袍的蓝继红校长与“机器人”合影,凸显出科技与人文的碰撞
自AI问世以来,诸多“被替代”言论出现,甚至有研究报告表明,未来 20年里,可能有高达 700万个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替代。
有人问:未来人类的处境是否会像《爱丽丝镜中奇遇记》里所说的“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而“一旦停止奋斗,我就成了奴隶”?人类如何避免这种处境、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角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过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个体掌握技能,以适应社会的生产体系,并确保他们有能力在生存竞争中立足。而在AI时代,教育的目标可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寻找存在的意义”,帮助个体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和方式。
张安仁院长认为,教育需要引导个体探索更深层次的价值,比如——
哲学与思辨能力:帮助人们思考“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为何存在”;创造力与艺术:激励个体去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已有的技能;心理与情感教育:在不以生存为中心的社会中,如何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社会责任与道德思考:当AI承担了生产,人类如何在社会关系中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未来的教与学,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应当更加注重真实、综合和互动,注重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人的自由意志,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活跃的智慧’。”
“船长型”教师:
从“知识权威”到“双重导师”
当教育目标、教与学的关系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必然也随之改变。
在AI时代,教师应当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张安仁院长,尽管技术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尽管我们现在谈论的是AI融合教育,但事实上,学校是将“理性”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教师自身生命的生长性、感染力,始终是第一位的。
“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他是真实人际关系的提供者,是情感审美教育的引导者,他是一个榜样、一个感染者,他代表高贵的精神(真善美)、充沛的生命活力、终身学习的力量。在此基础之上,再来谈教师的专业素养、AI素养,再来谈高阶思维的培养。”
芭德美际学校提出了AI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双重导师”概念: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也要成为AI的导师。或者说,教师要成为“船长型”教师。
学校从AI素养、教育素养等角度,为“船长型”教师勾勒画像——
首先,“船长型”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理解力和AI理解力: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也了解AI的发展和应用。他们能够辨析AI在教育中的优势和局限,避免盲目跟风或抵触排斥,合理运用AI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能力。例如,数学老师利用AI自适应学习系统,为每个学生提供诸如分层练习等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
再比如,“船长型”教师应当具备AI融合课程研发能力:能够将AI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巧妙结合,开发个性化、智能化、趣味化的课程资源。
“船长型”教师还应当具备跨界协作与通识视角: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复杂联系;终身学习与成长思维、设计思维与工程思维、多元思维与复杂思维;终身学习与成长思维:能够以开放和好奇的心态持续学习,拓展认知边界。他们利用AI平台自主学习,与智能助手探讨教学难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设计思维与工程思维: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学习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与真实世界连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多元思维与复杂思维:能够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世界。他们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质疑假设,用创造性思维想象可能,用设计性思维解决难题。
“但是,仅有以上的素养,只能保证教师可以理解、应用、创造AI,还不具备与AI协同进化的能力及 AI领导力。我们要明白,人类的出路不是与AI在同一条赛道上竞争,而是要寻找属于人类的路。所以,‘船长型’教师最核心的能力是理解、保护和发展人的独特本质的能力。”张安仁院长在《面向未来,教师AI素养的五大层次》一文中如此说。
为推进 AI融合教育,芭德美际学校为教师们设计了“知行并进”的成长路径——
从阅读入手,带领教师进行专业阅读、通史阅读和自由阅读,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每周三中午共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使用AI辅助解释、总结,并将理论、方法、框架应用于教学方案设计;每周六早上7点至9点,自由参与共读《理想国》《传习录》等通识性、哲学类书籍,提升通识性眼光,从哲学、人文、历史角度理解教育本质,并将哲学式对话迁移到教学中;提供涵盖前沿科学、学习科学、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通识书单”,从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内驱力、方法论等层面为教师提供心智支持。
在应用方面,正所谓“提出聪明的问题,才能获得聪明的答案”,芭德美际学校为老师安排了“提示语——从工程到艺术”的专题培训,提升老师们与AI的对话能力。
张安仁院长设计的提示语框架,轻量、简洁、清晰、易记,如“我是谁,你是谁,我要做什么,你要怎么做”。以“给我做一份《蜜蜂》的教案”为例——
我是谁:我是一名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
我要做什么:我正在设计部编本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我需要使用的课文内容是( )我采用的课程设计理念是( )我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你是谁:你是一位熟悉理解为先理论的教学专家
你要做什么:你要给我一些关于如何设计的建议 /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方案
自AI问世以来,尤其被引入到教育领域,诸多质疑声也随之出现。
不少教育者担心,AI是否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偷懒的“帮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如,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直接用其生成作业来应付任务;也有质疑AI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AI是根据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存在缺陷,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尤其在专业领域可能误导学生。
出于以上担忧,部分学校拒绝在教育中引入AI,严禁教师和学生使用AI。蓝继红校长却恰恰相反,她鼓励老师们使用AI。芭德美际学校的AI融合教育,首先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心理等核心学科推进,要求每位老师每月至少有4个课时使用AI辅助教学。
那么,芭德美际学校是如何解决不少教育者担忧的问题?如何发挥AI在教育中的最大作用,却不成为技术的奴隶?
蓝继红校长说:“AI不是答案的搬运工,而是认知的脚手架。我们要成为AI增强型思考者,而不是让自己的大脑坐上AI的‘轮椅’。真正的教育蝶变,需要跨越从‘工具使用’到‘智慧共生’的最后一米。”
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是人的认知。首先你要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你才可能去寻找与他协同的更好方式,如果无法突破自己的认知障碍,跨不出这一步,那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对AI的恐惧里。”
“在我的观念里,作为校长,首先要开放思想,让老师大胆去用。如果老师用AI写出来的教案,不符合学生的学情,还不调整,那就成了AI的奴隶了。但如果他充分考虑了学情,灵活机动地将教案运用在真实课堂里,收获了好的效果,我还需要在乎这教案是老师写的还是AI辅助写的吗?”
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蓝继红校长每周都要到各个课堂里听课,一个月几十堂。“我为什么要听这么多课?我虽然不查老师教案,但我查课堂,我要保证AI协同课真实落地,保证学生真的学有所成。”
▲际展望未来,发生在芭德美际学校的这场教育革新,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引发一场“风暴”,我们或可期待
芭德美际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对 AI融合教育的接受度、适应能力和创造力,让蓝继红校长和张安仁院长感到惊喜,他们比预期中走得更快更远。
其中,AI 苏格拉底是众多智能体中的典型代表,它的设计初衷是守护学生的主体性和生长性,防止学生陷入认知外包的困境,鼓励学生成为AI增强型思考者。其运作模式是基于启发式对话,就像古代先哲苏格拉底与学生的交流方式,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设计师”张安仁院长为它做了关键性设定:“永远不要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哲学化对话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AI苏格拉底会用“苏格拉底式提问”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只有鸡,会怎样?”“如果只有兔子,又会怎样?”孩子们不断回答问题,最终自己推理出答案。
课间,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同年段的孩子与AI进行自由对话,他们跃跃欲试想要去难倒它。老师们还利用寒假发起“AI捉虫游戏”,鼓励他们向AI提问或对话(可以是数学、写作、物理、英语等学科内容),寻找AI的“Bug”(错误或不足),老师将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在新学期更进一步改进AI,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也正是基于长时间的开放实践与真实反馈,美际“AI导师团”正不断更新迭代,已经从1.0版本,开始上升到2.0、3.0版本……
一只亚马孙蝴蝶轻拍翅膀,就可引发一场千里之外的飓风。发生在芭德美际学校的这场教育革新,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引发一场风暴?目前,它已经走出这方校园,走向了全国更多的师生。我们或可期待,在即将到来的AI时代,它将为整个教育界提供宝贵的启示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