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特雷斯库《感伤》中文译本在归化和异化间找到平衡

   日期:2025-07-22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10248.html
核心提示:6月 21日晚,北京SKP书店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译者分享会,推介罗马尼亚当代作家米尔恰·克尔特雷斯库的作品《感伤》中文译本。克尔

6月 21日晚,北京SKP书店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译者分享会,推介罗马尼亚当代作家米尔恰·克尔特雷斯库的作品《感伤》中文译本。

图片

克尔特雷斯库的作品涵盖小说、诗歌及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语言、深刻的心理洞察力与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而著称。《感伤》作为克尔特雷斯库的代表作之一,首次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董希骁翻译成中文,并于2024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国内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感伤》是一部以梦境与回忆为线索,讲述个体情感与心灵斗争的小说。书中充满梦幻的文字构造与哲理的思辨,大段运用了身为主角的孩子们的内心独白和观察视角,展现了作者克尔特雷斯库对存在、记忆、爱与孤独等主题的深刻探讨。他通过独具匠心的叙事方式和奇诡的修辞手法,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充满怀旧与忧郁的世界,让读者在哲学与情感的交织中,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延展。

图片

董希骁教授表示,翻译克尔特雷斯库的作品对他而言是趣味和挑战并存的过程。作者的文笔十分华丽,修辞多有繁复之处,行文宛如梦呓,而且知识极为广博,文中涉及了大量生物学、心理学、建筑学和美学等方面的概念,这些因素都给他的翻译设置了很多难点,甚至让这项工作变得有些“痛苦”。他一方面细心查找、仔细推敲,努力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找到读者能够接受的平衡点,另一方面也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为确定译名、厘清概念节省了大量时间。

董希骁坦言,书中所描绘的童年世界用很多具体而微的场景描写引起了他的回想,令他在既亲切又感伤的情绪中回到过去;同时他相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中,人类共同的心灵世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他希望克尔特雷斯库剖析自身心灵、展现给读者的这种情绪和记忆能够借他的译笔激起更多中国读者的共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刘忠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