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源储备可持续发展护航能源安全

   日期:2025-01-24     作者:kunyuanguolv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1578.html
核心提示:来源:雪球App,作者: 能源的革命,(https://xueqiu.com/7659667127/320355896)油价持续拉升!今日,国内商品期市收盘多数上

来源:雪球App,作者: 能源的革命,(https://xueqiu.com/7659667127/320355896)

油价持续拉升!今日,国内商品期市收盘多数上涨,燃油、原油主力合约更是双双涨停。截至收盘,国内原油主力合约SC2502上涨6.99%,报收于626.3元/桶。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SC2502合约涨幅已接近20%。

据悉美国的新一轮对俄ZC,还涉及183艘俄罗斯石油海运船舶。有券商指出,美国加大对俄罗斯原油出口及“影子船队”ZC,将通过两条路径推动油运市场预期改善并提振运价:一是被制裁国家的原油出口需求转移至正规市场;二是“影子船队”受监管而加速出清。

文章核心内容概括

能源储备的重要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传统能源进口国和生产出口国,提升能源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能源储备也是中国深度参与国际能源市场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地缘冲突下的能源储备价值

1973年石油危机催生了战略石油储备制度。

2022年地缘冲突导致国际油价高涨,国际能源署成员国释放大量石油储备,有效抑制了油价上涨。

欧盟通过《天然气储存条例》应对天然气断供风险,成功避免了天然气危机。

全球关键矿产“争夺战”

能源转型推动了对锂、钴、镍、稀土等关键原料的需求增加。

国际能源署预计,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2020年至2030年间,关键原料市场规模将增加6倍以上,到2040年清洁能源技术的矿物需求总量至少比2021年翻两番。

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关键原料供应,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和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

中国的“双重身份”挑战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和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

202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的27.6%。

2023年,中国进口原油同比增长11%,天然气同比增长9.9%,煤炭同比增长61.8%,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6.75%,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为41.97%。

能源储备作为全球能源治理工具

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炼油能力近10亿吨/年,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8000万吨/年。

中国需要通过进出口有效配置能源资源,增强经济全球竞争力。

中国能源储备的分类施策

石油:提升战略储备管理和运营能力,完成现有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建设和收储工作。

天然气: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储气库建设,提升储气能力。

煤炭:以生产能力储备建设为主、实物储备为辅,力争到2030年形成每年3亿吨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关键原料: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加快推进储备能力建设,保障关键原料供应。

具体企业实践

石油销售(商储)公司:提升原油储备能力,保障原油资源供给,应对市场波动。

天然气分公司:统筹资源储备,保障用气需求,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

关键数据提炼

能源消费总量:202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7%,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的27.6%。

能源进口增长:2023年,中国进口原油同比增长11%,天然气同比增长9.9%,煤炭同比增长61.8%。

能源对外依存度:2023年,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6.75%,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为41.97%。

产品出口:2023年,中国“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美国连续三年成为我国锂电池最大出口目的地国,占比约为19.9%。

关键原料进口:2023年,中国镍矿进口量较上年增长10.3%,锂精矿进口量同比约增长41%,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同比增长9.1%。

天然气储气能力:截至2022年底,中国储气能力约为274亿立方米,占年消费天然气量的7.5%。

煤炭产能储备:力争到2030年形成每年3亿吨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LNG接收站:天然气分公司建成投用华瀛LNG接收站,年接转能力达600万吨,年供气能力达88亿立方米,未来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后,年接转能力将提升至1200万吨。

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文章强调了中国在能源储备方面的现状和未来策略,以及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重要角色和面临的挑战。

煤炭行业的十年发展成就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煤炭矿井数量:从1万多处减少到4200处左右。

大型现代化煤矿:截至今年7月,全国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2处,核定产能13.6亿吨/年;建成安全高效煤矿1146处,比2014年增加704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38%提高到70%以上。

大型企业引领力:2023年,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的企业达17家,产量合计26.9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7.1%;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的企业达8家,产量合计21.4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5.4%。

煤炭开发布局: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区原煤产量由2013年的25.9亿吨提高到2023年的38.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到今年前三季度,煤炭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煤炭产能管理机制: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

2. 能源消费革命

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3年的55.3%,累计下降10.5个百分点。

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十年来,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3克标准煤/千瓦时。

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截至去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

现代煤化工和煤基新材料:100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示范、400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投产运营。全国煤制油、煤制气、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大幅增长。碳化硅、硅烷、石墨烯等高端精细煤基新材料取得重大进展。

富油煤资源:我国富油煤总量约5000亿吨,煤中潜在分别约500亿吨、75万亿立方米。

煤制油和煤制气产能: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将建成煤制油产能1200万吨,煤制气产能150亿立方米。

3. 科技创新引领

科技贡献率:2023年,全行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智能化煤矿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煤矿智能化建设投资已累计完成1120多亿元。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

煤炭数字产业:“十四五”以来,我国煤炭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态势,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

5G技术应用:以大海则煤矿为例,该矿采用基于5G技术的常态化智能开采模式,单班智能化率最高96%,固定岗位实现常态化无人作业。202工作面原年产能约700万吨至800万吨,伴随智能化设备、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多项技术的引入,多设备运转的统一协调,该工作面产能持续提升,今年有望达到千万吨。

复杂难采煤矿灾害治理:河南能源创新提出极复杂难采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体系。中国煤科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的新一代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4.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新格局:十年来,煤炭行业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煤炭企业通过参与境外资源勘探开发、一体化联营、技术装备输出、工程承包运营等多种方式“走出去”,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持续增强。

总结

过去十年,中国煤炭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消费革命、科技创新引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释放先进产能、优化开发布局、推动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科技创新和拓展国际合作,煤炭行业不仅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还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煤炭行业将继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