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大家谈】肖晋丨政务发布可以更有人情味

   日期:2025-07-28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10711.html
核心提示:全文大约1000字,阅读需4分钟如需转载,请保留“光明文艺”二维码开栏的话言之有物、言简意赅、言必有中、言近旨远……这是一种

全文大约1000字,阅读需4分钟

如需转载,请保留“光明文艺”二维码

开栏的话

言之有物、言简意赅、言必有中、言近旨远……这是一种文风。

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离题万里……这也是一种文风。

这些凝聚古人智慧的总结,人人耳熟能详,褒贬评判也了然分明。但直到今天,人们为文、开讲,是否已经全然符合前者标准,而与后者绝缘呢?恐怕未必!

文风无小事。就表象来看,反映态度作风、传播效果;而往深处探究,关乎学风、世风乃至党风、政风。本报今日开设《改进文风大家谈》专栏,邀请各行各业的作者、读者、讲者、听者,就这一话题畅谈看法,分享心得。愿唤起共识,让正确的人生理念、思想观点伴着清新文风入脑入心。

当网络舆情事件突发,很多政府官微都能迅速通报,但不少信息发布中的“立即响应”“举一反三”等程式化表述,却难以解答公众疑惑、安抚民众情绪。这种传播错位凸显某些政务新媒体文风的深层困境:把新媒体视作传统公告栏的延伸,将群众关切困于“已阅”的公文流程中。

  

技术赋能虽让政务信息传播实现“秒达”,但一些部门的沟通思维仍受“官本位”支配。比如,将“严谨规范”等同于文件语言的平移,将“权威发布”片面理解为单向的信息灌输,民生政策解读充斥专业术语。这些工整的文本,“人机味儿”浓厚,难以触动人心,无形间筑起与民众沟通的壁垒,亟待转变文风。

  

政务新媒体转文风要从传播逻辑重构入手。比如,有的官微通过“清新、创新、有朝气”的拟人化角色和小切口故事、网络化表达方式,大大降低公众对信息的认知门槛;有的官微用“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的策略,直接回应社会热点,直击人心,引发共鸣。这些案例表明:政务传播绝非公文的电子化复制,而是要将政策语言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叙事,把行政指令转化为贴近人心的服务指南,让新媒体发布摆脱“人机味儿”的束缚,彰显更多的人情味。

  

政务新媒体转文风,还需重构三个话语维度:表达姿态上,变“宣告体”为“对话体”,用“我们”替代“本部门”,以平等的姿态与民众交流;话语体系上,建立政策文件条文与生产生活场景的转译机制,如将“开展专项整治”转化为更易理解接受的“广场舞音响怎么调整更文明”等表述;情感连接上,在通报中保留人性温度,让严谨的信息蕴含价值关怀。

  

政务新媒体转文风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创新,更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唯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方能让政务新媒体真正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贯通政策、企业与百姓的“连心桥”。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5年7月20日01版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