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仅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特朗普对华态度的转变,美国国内的舆论和观察者也清晰看到,特朗普过去那种强硬的对华立场,正在逐渐软化和减弱。
最近,美国《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深入分析文章,针对特朗普近期的对华战略举措进行了评价。文章总结时明确指出,特朗普似乎在努力拉近与中国的关系,因为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极其重要,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那么,特朗普这种态度上的转变,是暂时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呢?未来他会有怎样的具体计划和动作?这些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坦率说,过去一个月,是特朗普对华态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在一个月前,特朗普对华仍然保持着明显的“针对”姿态,但自从7月份开始,他的表现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温和许多。
我们可以注意到,近期特朗普频繁公开提及中国,有时甚至不吝赞美中美关系,声称自己与中国的关系非常不错。这种转变让许多人感到困惑,毕竟特朗普过去一直是坚定的反华派,为何现在会悄然采取一种更友好的态度呢?这正印证了开头所说的,中国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经历了数月的“贸易战”消耗后,美国自身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稀土资源方面,特朗普甚至一度开始寻求替代中国的供应商。然而事实证明,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中国依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旦中国采取行动,稀土资源将成为美国的重大软肋。
此外,美国在稀土加工技术上存在明显短板,这使得美国单凭自身力量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因此,单就稀土问题而言,美国已经不敢轻易招惹中国。近期中美在经贸谈判中达成协议,美国也终于获得了急需的稀土资源。为了确保后续稀土供应的稳定,美国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最近一个月,关于特朗普是否会访华的讨论成为焦点。特朗普本人多次表达了对访华的期待,他越是渴望访华,越需要维持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友好。
此外,近期美国的一些重大举措更表明,特朗普决心彻底调整对华战略。首先,在美国联邦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变化。过去特朗普对华强硬时,白宫内部鲜见支持对华友好的官员,因为几十年来美国政治主流一直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相关高层官员大多持敌对态度。
而特朗普转变后,部分官员依然坚持鹰派立场,建议继续加强对华技术限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对这些激进建议采取了否决态度,还开始边缘化部分“鹰派”官员,唯一原因就是他不愿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指出,特朗普现在更加重视那些主张扩大海外市场销售的官员意见。不可否认,特朗普目前的转变可能是真心想对华改善关系,也有可能是在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做准备。就目前表现来看,前者的可能性稍大些,但鉴于特朗普性格反复无常,这种局面能否长期持续尚难定论。
7月15日,特朗普还批准恢复对中国出口H20芯片的限制解除,这一动作令人颇感意外。几个月前,特朗普还因所谓国家安全理由,亲自下令限制该芯片出口,如今又转头解禁,似乎在打自己几个月前的脸。但对特朗普而言,这无所谓,他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中美关系保持正常,这些举措无疑有助于改善双方关系。
近期,不少曾任美国政府官员的声音认为,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是失败的。最初特朗普预期中国会因压力而妥协,没想到最后反而是美国自身受损,而中国则抓住了机遇。
其实早在贸易战开始前,就有人警告美国这场关税冲突不会有赢家,美国不会从中获益。事实证明,这警告极其准确,许多国家因关税战遭受波及,美国也面临失败的现实。
因此,当前形势下,美国实际上是在努力减少自身失败带来的损失,不敢轻举妄动,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目前许多人解读特朗普态度的转变为对华示好,认为这是推动中美合作的前奏。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美国反华已久,要他们真正示好难度极大,如同登天。
所以,不能简单将特朗普的转变视为单纯示好,而应理解为美国在试图弥补之前战略失误。虽然美国陆续放开某些限制,但所有放开的举措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特朗普领导下,美国绝不会无条件放弃自身利益。
因此,当下美国对华表现出的善意,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如果美国真心想示好,还远远不够,态度、行为和政策上仍需继续改善,才能达到真正的合作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