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山西黎城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侯虎制作基地,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俄罗斯、马来西亚、肯尼亚等10个国家的留学生,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小梅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wrujm.cn/file/upload/202507/28/155853302.jpg" />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小梅与留学生共同缝制黎侯虎
作为商周时期以虎为图腾的民俗文化遗存,黎侯虎以其独特的红黄配色和十瓣桃纹耳饰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一虎”。这种起源于黎侯国的布艺老虎,其耳间十瓣桃纹象征十全十美,红黄配色对应天地阴阳哲学。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wrujm.cn/file/upload/202507/28/155853792.jpg" />
图为:留学生认真学习缝制黎侯虎技艺
在李小梅工作室,留学生们从裁剪布料开始,逐步完成缝制虎身、填充珍珠棉、粘贴金色虎纹等工序。来自土库曼斯坦的艾丽娜特意在虎耳处加入丝绸编织纹样,刚果(金)的约瑟夫则用亮片装饰虎爪,为传统技艺注入国际元素。“每道纹路都承载着吉祥寓意,这比我们想象的更神奇!”来自缅甸的留学生昂山惊叹道。
北京交通大学带队教师表示,这些融合多国特色的黎侯虎将成为留学生珍藏的“中国记忆”,也为非遗的国际化传播开辟新路径。
据了解,本次活动也是司法护航非遗传承的实践,在现场,当地法院干警发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宣传手册,让法治护航的理念与非遗传承的脉络同频共振。(牛丽丽、乔晶、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