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这 4 种茶,正在悄悄伤身却少有人警惕。
上周在门诊遇到张阿姨,捧着保温杯抱怨总失眠、胃反酸,细问才知道她每天要泡 3 大杯浓茶,茶叶浓得像酱油。医生一查,她的胃黏膜已经被浓茶 “腐蚀” 出炎症,肾脏也因为氟堆积出现轻微损伤。
54 岁的徐先生,自年轻时就爱喝浓茶,一杯茶里茶叶占了快一半,十几年前查出肾结石后依旧不改习惯。近日因腰痛加剧就医,发现蚕豆样的小结石已变成爱心状铸型大结石,堵在肾盂门口导致肾脏积水。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生活中很多人喝茶喝出问题,尤其是这 4 种茶,正在悄悄伤身却少有人警惕。
浓茶——含有较高的氟,喝多伤肾脏
浓茶的 “浓”,藏着双重危机。其一,它是氟元素的 “浓缩罐”,而氟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人体摄入过量氟,肾脏的排泄功能不堪重负,氟便会在肾实质中堆积,如同无声的 “腐蚀剂”,逐渐损伤肾脏功能。其二,浓茶里浸出的咖啡因堪称 “神经兴奋剂”,不仅会让人彻夜难眠,更会对胃肠黏膜发起 “攻击”—— 胃溃疡患者喝浓茶,如同给胃酸分泌按下 “加速键”,让本就脆弱的胃雪上加霜。
更需警惕的是 “浓茶解酒” 的误区。当酒精让心脏加速、血管扩张时,浓茶中的咖啡因却在一旁 “火上浇油”,双重刺激让心脏承受双倍压力。与此同时,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本需肝脏慢慢分解,浓茶却迫使它 “ rush ” 进入肾脏,而肾脏对这种有毒物质毫无招架之力,只能默默承受损伤。判断浓茶其实很简单:茶汤浑浊如酱油,入口苦涩难咽,便是过度冲泡的信号。
“通便茶”、“清肠茶”——含泻药,损伤肠道神经
“一杯清肠,次日畅通”—— 这类号称能 “排毒减肥” 的通便茶,让无数便秘者趋之若鹜。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 “神速” 源于大黄、番泻叶等刺激性泻药。这些成分如同对肠道的 “暴力拆迁队”,短期内强行催动肠道蠕动,却会让肠道神经在反复刺激中逐渐 “麻木”,变得越来越 “懒”,最终形成药物依赖。一旦停喝,便秘往往比从前更严重。
更隐蔽的伤害在于肝脏与脾胃:苦寒的泻下成分长期服用,会加重肝脏解毒负担;而寒凉的药性则会侵蚀脾胃阳气,让本就虚弱的人频繁腹泻、食欲不振。与其依赖这些 “捷径”,不如用膳食纤维与规律运动温和调理,让肠道重获自主动力。
过期变质茶——含黄曲霉素,可致肝癌
很多人误以为茶和酒一样 “越陈越香”,却忘了茶叶也有 “保质期”。当茶叶受潮发霉,表面的白毫可能变成灰绿的霉斑,而看不见的角落里,黄曲霉素正在悄悄滋生。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一级致癌物” 的毒素,对肝脏的破坏力极强,长期摄入可能诱发肝癌。
辨别变质茶其实不难:
闻一闻,新鲜茶叶有清香味,变质茶则带着酸腐的霉味;
看一看,干燥的茶叶应松散干爽,若结块发黏,便是受潮信号;
泡一泡,清澈透亮的是好茶,茶汤浑浊、香气寡淡的则需果断丢弃。
记住:茶不是 “古董”,过期发霉的茶,再贵也要舍得扔。
烫茶——超过65℃,可致食管癌
潮汕地区食管癌高发,或许就与当地 “趁热喝” 的功夫茶习俗有关。当 65℃以上的茶汤滑过食管,娇嫩的黏膜会被瞬间烫伤。偶尔一次,黏膜尚可自我修复,但日复一日的 “热刺激”,会让细胞出现 “异型性” 改变,如同埋下癌变的种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已将 65℃以上的热饮列入 “2A 类致癌物”,而我们的食管能耐受的温度,其实只在 50℃~60℃之间。
喝热茶的正确方式,是让茶汤在杯中 “冷静” 片刻 —— 用嘴唇轻抿试探,感觉不烫口时再喝。毕竟,真正的品茶,从不是与温度赛跑,而是等茶香在适宜的温度里慢慢绽放。
喝茶避雷指南:
泡茶时 150 毫升水配 3 ~ 5 克茶叶,茶汤透亮不浑浊。
便秘减肥别依赖 “功能茶”,多吃蔬菜、多喝水,每天保证 1500 毫升饮水量。
茶叶分装进密封罐,放在冰箱冷藏室(绿茶)或阴凉干燥处(黑茶) 。
喝茶前先吹一吹、晾一晾,待温度适宜再入口,千万别和食管 “较劲”。
来 源 / 华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