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 | 合唱团里的聚散少年

   日期:2025-08-05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11429.html
核心提示: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日前从影院转战流媒体平台,在暑期档作品的豆瓣评分里仅次于《罗小黑战记2》。一部记录进城务工者子女

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日前从影院转战流媒体平台,在暑期档作品的豆瓣评分里仅次于《罗小黑战记2》。一部记录进城务工者子女校园生活的影片,似乎不太有商业卖相,却以一个校园合唱团的聚散经历打动人心。童声天籁与现实困境交织出一支时代摇篮曲,轻轻柔柔,也是强作欢颜,其底色仍带有驱之难散的一股忧伤。

这忧伤从何处而来?片名便是一把钥匙,蒲公英盛放时固然可可爱爱,一旦大风吹拂,所有种子就会随风飘散。蒲公英的花语向来有多重寓意,比如国产电影《巴山夜雨》中的童谣所唱,“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既是说小人物身难由己的命运,也不无落地生根的些许旷达。风起前的蒲公英,显然带有留住美好之意,只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大风将至未至之时,就有了离别的哀愁。

蒲公英又是片中学校的名字。蒲公英中学创立于2005年,是北京第一所经政府批准的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中学。因为来了一位音乐老师袁小燕,一个合唱团应运而生。据说影片摄制团队驻扎学校将近两年,录制素材长达800小时,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很是考验功力。现在来看,主创是以一片悲悯之心来组织一场场别离。这悲悯不是自上而下的俯瞰,而是贴身端详,陪伴成长;是既承认众生皆苦、命运无常,也不耽误在崎岖中寻找片刻阳光。出现在片中的四个学生主角,性格、天赋、家境各有不同,但其命运轨迹又交汇一处,被摄像镜头温柔抚摸,最后化为同一种青春表情,既有灼灼光芒,又有少年老成的欲语还休。

图片

人在少年时,多是喜聚不喜散,然而背井离乡、转学升学,乃至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都会让他们初识愁滋味。甚至还因为男生青春期变声太快,合唱团不得不逐出最后一名男生,改组为纯女团。那男孩死皮赖脸跑去旁听,然而已是局外人,合唱团内再无他一席之地,各种微妙情绪被忠实记录:尴尬、不安、委屈,时而以窃笑掩饰情绪,间或左顾右盼,最后灰溜溜地窜出教室。合唱团迎来送往是常事,这常事又因为有歌声铺垫作背景音,便显出别样的人生况味,连欢乐的歌也成了一种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但音乐始终是他们平凡人生的营养素、安慰剂与庇护所,主题曲里所唱,“歌声熨平我人生的感慨”,就是说我有歌一曲,足以慰风尘。周杰伦过去常说的,“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朴素的真理与愿景也在影片里再度印证。

仅有离别,容易滑向感伤主义,更何况孩子们都将面临升学与生存的压力,这样的桃花源终将失去,这是看了开头就已预知的结局。谁又能给出解决之道,电影只能陪他们长叹一口气,或者为他们出一口气,影片后面越来越多这样的段落,多少显出憋屈、无奈、酸楚等意难平,不再遮遮掩掩。比如合唱团参与慈善晚宴演出,台上台下不啻于两个次元世界,犹如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之现实版;被请去唱《北京欢迎你》,工作人员嫌他们水平不够、仪态不佳,训诫道,“我们是欢迎客人来北京”,最后选择假唱——其间讽刺意味几乎是摆在明面上了。

回头再看音乐教室门上的“作乐崇德”四个大字,说的是通过音乐来弘扬道德,再对照学校墙上另外一幅标语,“笑破不笑补,哭辱不哭穷”,让人顿觉百味杂陈。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