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城观察 | 杭锦旗:“微缩绿洲”里吹来甜甜的风

   日期:2025-08-12     作者:z2z85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12061.html
核心提示:8月初,走进杭锦旗呼和木独镇金水湾乌拉尔甘草标准化种植基地,半米高的甘草田一派生机,株行距规整有序,墨绿色羽状复叶织成平

8月初,走进杭锦旗呼和木独镇金水湾乌拉尔甘草标准化种植基地,半米高的甘草田一派生机,株行距规整有序,墨绿色羽状复叶织成平整的绿毯。茎秆挺拔匀称,主根在沃土中稳健生长,滴灌系统精准滋养着每一株作物,尽显规范化种植的蓬勃活力。目前,这里已完成了6300亩乌拉尔甘草的标准化种植,其中100亩被设为科研示范田,设计26组实验、366个区块,366个种植区块如同巨型棋盘般铺展,每个区块都是破解“人工甘草媲美野生品质”密码的实验室。


图片


内蒙古西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张生君和工作人员们正俯身检测一株五月底种下的乌拉尔甘草根系,“目前—部分试验田里的甘草酸、甘草苷含量已高于国家药典标准,接近珍贵的野生品质!”张生君告诉记者:“这批乌拉尔甘草我们采用了干种湿出覆膜穴播种植模式和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菌肥技术,包括叶片的厚度和油亮的光泽度,各项指标都显著优于传统种植方式,这证明我们标准化种植取得了有效进展。”


2025年,杭锦旗投入2019万元,在呼和木独镇金水湾建成了这座乌拉尔甘草标准化种植基地。基地配套的溯源系统,能对环境参数、植株生长状态及农事操作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动态监测。“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试验田和大田种植采集的数据,制定杭锦旗甘草规范化技术标准和种植规程,推动甘草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推广。”内蒙古西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种植现场负责人杨旭平表示,下半年还将积极引入浙江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申报成立道地药材产业研究博士工作站。同时,重点推进甘草酸、甘草苷、甘草黄酮等原料提取技术研发,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让产业链的能量加速释放。


图片


标准化种植为传统药材注入科技“新生”,而这份生机的根基,深扎在杭锦旗广袤草原的沃土之中。杭锦旗中药材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乌拉尔甘草更是以道品质享誉内外。在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的西北沟腹地,便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杭锦甘草”的核心产区,更是乌拉尔甘草道地药材的原产地。天赋的地理馈赠,让杭锦旗成为甘草生长的“黄金摇篮”。


地处北纬40度左右的种植黄金纬度带,这里独特的大陆性气候、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壤与充足的光照条件,共同勾勒出适宜乌拉尔甘草生长的生态画卷。孕育出的甘草兼具“皮色红亮、粉性充盈、质坚骨重”的鲜明特质,经检测,其甘草酸活性成分含量达5.0%以上,甘草苷活性成分含量超3.0%,达到普通品种的2~3倍,凭借无可替代的道地品质,杭锦旗于2024年荣获“中国生态甘草之都”的殊荣。这些深藏草原的“基因宝库”,更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堪比黄金的品质标准。


图片


为守护这份自然馈赠与道地根基,杭锦旗已擘画下一步发展蓝图科学划定原生态种植保护区,通过“政府引导+国企牵头+农户参与的模式建设野生种源保护抚育基地,持续在种源提纯复壮、标准化育苗移植等关键环节深耕细作,让乌拉尔甘草的“黄金基因”在科技守护下代代相传。


在构建标准化种植体系、筑牢野生甘草资源保护屏障的基础上,杭锦旗另辟蹊径盘活土地资源大力整合边角闲置地、撂荒弃耕地、光伏治沙项目区的空隙地块等未利用土地种植甘草,让每一寸闲置土地都成为增收的“潜力股”,既显著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更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


图片


治沙的智慧密码,既藏在光伏板吸收阳光的科技蓝光里,更埋在板下那片悄然生长的微缩绿洲中。走进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先导工程2GW生态治理项目区,一行行甘草幼苗在光伏板的光影斑驳间舒展腰肢,纤细的茎秆顶着新绿,沿着预设的行距整齐排列,虽不起眼却透着顽强的生命力。板上,深蓝色的光伏板静默矗立,贪婪地吸收着阳光转化为清洁能源板下,甘草苗在沙壤中悄悄扎根蔓延,用根系固住流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命形态,在这片曾受风沙侵扰的土地上达成奇妙共生,共同编织着绿色发展的希望图景。


20252月项目启动实施以来,这种“防风固沙+药草种植”的复合模式便在基地落地生根先铺设沙障固定流沙,再在光伏板间隙种植甘草,“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发展模式,让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更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中,走出了一条治沙、发电、增收三赢的新路径。


图片


在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碱柜村,随着一座甘草切片厂的落地投产,那句在村里口口相传了多年的“种下甜根根,拔掉穷根根”,终于从饱含期盼的顺口溜,变成了如今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实景。回溯发展脉络,碱柜村与甘草的缘分早已深植大地,早在2000年,村民们便开启了甘草种植的探索之路。二十余载耕耘不辍,随着甘草带来的经济效益逐年攀升,这片土地上的“甜蜜事业”愈发兴旺。


图片


2024年,全村甘草种植户已达300户左右,种植面积扩展至2万亩,更迎来了崭新的中药材加工车间。从新鲜甘草的清洗、分拣,到自然晾晒、精细切片,全流程加工操作在此实现闭环,让碱柜村从传统的甘草种植村,稳稳迈出了向甘草初加工产业转型的关键一步。


小小的甘草切片,切出了产业链延伸的新空间,也切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碱柜村的实践,不仅让“甜根根”真正成为拔穷根、富乡亲的“金根根”,更为杭锦旗全域推进甘草等特色产业链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图片


这株“黄金草”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除了是药中珍品,更是荒漠化土地上的“生态卫士”种植甘草既能在防沙治沙中筑起生态屏障,改良盐碱土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更能为农牧民开辟稳定增收渠道,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


2024年,杭锦旗全旗甘草种植规模已达42.5万亩,绿色足迹遍布各苏木镇。其中,野生甘草约33万亩,在伊和乌素苏木、锡尼镇、独贵塔拉镇的广袤土地上自然生长;人工种植甘草约9.5万亩,主要集中在吉日嘎朗图镇、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全年甘草产量稳定在9.5万吨左右,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杭锦甘草”的独特资源底蕴,以及内蒙古作为全国甘草主产区的区位优势,杭锦旗正擘画更宏大的产业蓝图:打造集种源保护、育种育苗、规范化种植、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科研研发、中试孵化到量产转化于一体的道地甘草全产业链项目,让这株“生态草”“经济草”在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中释放更大价值。


图片


从种源培育的精准突破到规范化种植的智能管控,从加工工艺的升级迭代到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赋能,科技为甘草产业注入了创新基因,让这株历经千年的“草原瑰宝”在现代化发展中释放新活力;而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智慧布局,更让甘草种植既守护了草原的生态底色,又鼓起了农牧民的钱袋子,实现了“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双向奔赴。如今,乌拉尔甘草正以科技为笔、智慧为墨,在杭锦大地的生态画卷与经济蓝图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传奇,为地方经济提质增效与生态屏障加固贡献着源源不断的“甘草力量”。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