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在社交平台上的热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人开始猜测这是因为TikTok的禁令促使用户转移。但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背后资本的运作,而与TikTok并无直接关系。
首先,我们来审视TikTok的现状。尽管有一些限制措施,TikTok并没有完全被禁用,很多老用户依然能顺畅使用。即使经历了一些波折,大家普遍认为,等待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TikTok很可能会重新解禁。这意味着TikTok的用户群体仍然存在,转移到小红书的情形并不实际。
那么,小红书的瞬间走红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有理由相信,其中资本的运作痕迹尤为明显。令人怀疑的是,许多小红书上活跃的“外国”账户,其实可能是在国内注册的用户。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冒出那么多积极分享内容的外国用户?这一切或许是资本计划的产物。
资本方的意图显而易见。如果能够营造出小红书在国际市场上热度上涨的假象,便能吸引投资关注,最终提升相关公司的股票价格。为此,他们投入了巨额资金,请来明星和网红为小红书代言。举个例子,当某位知名明星在小红书上分享产品时,点赞和评论的数量会迅速暴涨,粉丝们也会争先恐后下载小红书,寻觅同款商品。
更重要的是,资本方通过广告推送小红书的信息。不论是在电视广告、视频网站,还是地铁公交广告,小红书的宣传覆盖面广泛。如此密集的广告轰炸,难免会对大众产生影响。
小红书的算法推荐机制中或许也存在资本方的“黑手”。算法可能在故意优先展示那些看起来像外国用户分享的优质内容,从而营造出小红书国际受欢迎的错觉。甚至资本可能雇人通过刷赞、刷评论和刷关注量来给小红书制造一派热闹的景象。从而吸引更多人涌入使用。
这一切资本活动的最终目标,仍旧是推动相关股票的上涨。股票市场的情绪波动四起,而小红书的热门效应正拉动着投资者的热情。例如,在1月15日,小红书概念股整体上涨7.88%,而华扬联众尽管被立案调查,股价依然表现不俗。这一切显然是资本炒作的结果。
对比其他一些社交平台,虽然它们的内容质量与用户体验不差,但缺少资本的注入,始终没能成为热点。而小红书却凭借资本的力量,以惊人速度迅速崛起,由此可见资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