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墓不在家乡四川,在河南!原因泪目了......

   日期:2025-07-28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10970.html
核心提示:洛阳从他和苏辙跟随父亲苏洵来到开封应试时就已经种下,这里是他们初露锋芒的地方,也是一生仕途的起点。嘉祐二年(1057年),年

从他和苏辙跟随父亲苏洵来到开封应试时就已经种下,这里是他们初露锋芒的地方,也是一生仕途的起点


嘉祐二年(1057年),年仅20岁的苏轼与苏辙一举登科、名震京师,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身为三苏的伯乐,欧阳修逝后葬于新郑,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好友张方平的墓在河南商丘,这些都有可能是苏轼对于中原土地眷恋的原因。


图片


前往开封应考的途中亦有轶事,相传三苏途经洛阳,正值春日,苏轼睹物思人,写了《一斛珠·洛城春晚》来表达对妻子王弗的思念之情,就是后来早逝,苏轼悲痛为她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妻子王氏: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图片


虽科举得意,但从家乡传来噩耗,母亲程氏去世。两兄弟服孝后至京师,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今属河南洛阳)主簿,苏辙渑池县主簿,但俱未赴任,“河南福昌县主簿”也就成了苏轼仕途的起点。后又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第三等。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今陕西宝鸡)。


苏轼的父亲苏洵很喜欢在洛阳居住,考虑到四川老家蜀道艰难,往来京城不便,曾经有考虑举家搬迁到京城附近,并有诗句:“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苏轼也在《别子由三首兼别迟》中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证明了父亲对于洛阳的偏爱,也是对于嵩山喜爱的证明。


渑池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赴任陕西凤翔府时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写下了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节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图片


短短两句话写出了人生的变化无常,传达了自身的人生体验。他用“雪泥鸿爪”比喻往事的印痕,其新奇的想象发人深思,也奠定了苏轼那豁达乐观又不断追问、行走的人生历程。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成了后世不少人自我勉励的经典诗句。


汝州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由于弟弟苏辙的任官原因,苏轼曾多次来到或途径汝州与弟弟相会,除此之外,他还曾在此任官。


神宗元丰七年(1084),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达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了汝州(今河南临汝)安置的命令。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著名的《满庭芳》与父老乡亲告别。虽然此次任官地点距离京城更近了一些,但是无论是官职还是待遇都不容乐观。

图片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图片


当此再一次迁徙之际,政治牢骚与思乡之情使他思绪万千,心潮难平。不过苏轼毕竟是豪放旷达之士,他不会在牢骚与哀愁中沉沦下去而是很快平衡好心绪,以亲切平和的语调与父老乡亲告别,以亲密的友情来驱散迁客的苦情,以久惯世路的旷达之怀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论曰:“居士词岂无去国怀乡之感,殊觉哀而不伤。”此评正适合于阐释这首词的情感特征。


苏轼的名篇《惠崇春江晚景》是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这一首也最为著名。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图片


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苏轼在郑州留下的话别诗居多,其对象往往是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创下了多个“第一”:二苏的第一次分别;第一次展示对床夜语约定;苏轼仕途的第一站;《东坡集》开篇第一首。


其中《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最早的传世之作,也是兄弟二人第一次正式分别。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图片


此诗写于二人守孝完的正式上任第一站,苏轼辞别父亲苏洵,从京城出发,前往凤翔。苏辙虽然也获授官职,但因父亲苏洵在京城编修《礼书》,加上哥哥苏轼赴陕外任,所以就留在汴京侍奉老父。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二苏兄弟几乎从未分别过,用苏辙的话来说就是“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逍遥堂会宿二首·小序》)。如今苏轼决定到陕西凤翔做官,兄弟二人无疑正式要开始面对聚少别多。


图片


此诗先写临别时心境,次写对对方身影的顾望关念,再写情怀凄苦、岁月易逝,末写对往事的回想和对未来的期盼。全诗情深意切,曲折顿宕,充分抒发了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


此诗因为题目长,常被省略为《郑州别后马上寄子由》或《与子由别郑门马上赋》,往往作为《东坡集》的第一首见世。


图片


除了上述地点外,有人考证,苏轼的足迹遍布河南十四地市二十四县,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传闻轶事:


曾经与弟弟苏辙相会于濮阳,曾为濮阳好朋友作诗,戏称“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节选),也是后世“河东狮吼”词语的起源;


曾经多次前往许昌当时的“许州西湖”,留下了许多诗作;


曾经浉水论水品茗是信阳茶史上的—段佳话,对信阳茶有“淮南茶,信阳第一”“品不在浙闽之下”的称赞;


曾在济源作诗、留下手书版《赤壁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从洛阳春闱的折桂少年,到渑池雪泥的哲思鸿爪;自郑州西门的马上别诗,至汝州山水的宦海浮沉——中原从未只是苏轼的驿站。最终长眠郏县峨眉,何尝不是文魂对文明原乡的叩首归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