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首部“多规合一”规划《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提出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要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莞篇章。《规划》释放了哪些信号?意义何在?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南方+对话业界专家,一起来看。
如何理解《规划》中提出的战略定位?如何把握《规划》中东莞人口、城市和产业关系的考量,南方+记者专访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政府规划编制部主任、教授级高工霍子文,探讨《规划》蕴含的精神。
⬆️点击看视频
霍子文:东莞是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的重要代表。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到后面的世界工厂,再到当下面向全球的价值链重塑,我觉得东莞的每一步发展都踩在了时代的最前端,而这个也得益于东莞过去的几版规划。
东莞的历史上一共编过三版规划,每一版规划都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东莞提出了很明确的转型战略。1985年的第一版规划,适应了东莞撤县设市编制,明确了东莞的外贸、轻工制造等主要的产业支撑。2000年的第二版规划在“产业城市双升级”的要求下,明确提出了东莞对深圳产业功能的承接,强调南部九镇的统筹和对接作用,这些战略为东莞从世界工厂转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阶段,东莞培育出了松山湖等重要的产业平台。
当下这一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东莞历史上第一版被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这也代表东莞的城市发展战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这版规划提出了三个最核心的定位,也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这三个定位为东莞下阶段发展刻画了宏伟的蓝图,同时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

东莞市中心。陈栋摄
霍子文: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战略,一直以来,东莞强调的是向南发展,融入深圳都市圈。但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一点两地”的要求。所以大湾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动力重塑和价值空间重塑的阶段,这就要求大湾区城市要充分在城市合作当中寻求新的增量。
东莞要从过去的重点融深转向全面融湾,这是这轮规划最大的变化,并且在融湾的过程当中,关注到了几个重要的空间。比如在对接深圳的南部九镇中,除了滨海湾和松山湖,还关注到了塘厦、凤岗等等这些交界地区的高价值空间。还有环狮子洋两岸规划了许多重要通道,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每增加一条通道都可以带来至少10万量级的每日流量。未来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的贯通,东莞和广州、佛山和惠州之间联系进一步强化,这样就可以把佛山制造、广州环大学城地区二十多万的青创人才,以及东莞北部的一些发展组团,进行很好的串联,形成3000万人口量级的连绵都市地区。
霍子文:东莞的人口特点一直很鲜明,也就是“打工之城”,这几年,东莞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人才质量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新阶段人口达到了1000万,平均年龄33岁,全国“第二年轻”城市,人才总量5年增加了一百多万,这是东莞城市转型的积极现象。
但同时也要看到,过去的制造业世界工厂格局,带来的城市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和当前创新创业人才所需要的物质空间保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错位,所以这是这一轮规划重点关注的方向,要坚持从“产城人”到“人城产”这一转变。
所以一方面,首先要解决的是住的问题,东莞过去70%多的人常居在一些相对低品质、低成本的空间。但是面向未来,这些人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有适合于年轻人居住的好房子,以及相对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建立起新住房体系。
青年人才公寓品牌莞寓。
第二就是公共服务保障,那么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要“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因此要关注教育、养老、医疗等青年人才落户最需要的一些保障,要从东莞全市层面去统筹提升。
另外,我们也关注到青年人群的需求,比如说搭建篮球、潮玩这些新的消费场景和业态,这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以及面向非传统的就业空间,可能会有一些数字游民,他们需要灵活的办公空间,最后是面向国际人才。目前,滨海湾、松山湖已经有了一些人才基地,东莞要进一步建设和引进高校资源,吸引关键领域的国际人才。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