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故意混淆两个“范冰冰”,伤害的何止是当事人

   日期:2025-04-23     作者:osjmy       评论:0    移动:http://www.wrujm.cn/mobile/news/9647.html
核心提示: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网页截图近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范冰冰获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奖学金项目支持,被炒作为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片

网页截图

近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范冰冰获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奖学金项目支持,被炒作为“范冰冰获国际大奖”。对此,范教授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很忐忑”“实际上也就是个项目”“加上郑州大学四个字这么难吗”。评论区有网友说,比起郑州大学,范冰冰这个名字可能更有流量。范教授在下面回复“有道理,但心里很不爽”。

是人都知道,在热搜排行榜的角力场上,“范冰冰”三个字自带百万级流量。当下,流量经济已经催生出标题党式的传播策略。某些公众号刻意隐去“郑州大学”的关键信息,将“沃尔夫森奖学金项目”简化成“国际大奖”,这种选择性报道绝非无心之失,而是精心设计好了的:人家就是想利用公众熟知的符号造成误会,用身份混淆换取点击量。在这般操作下,真实的范教授沦为背景板,学术价值被异化为娱乐消费品。

舆论场一片喧嚣,范教授声称“忐忑”撕开了学术圈的无奈。在短视频与明星八卦主导的注意力经济中,科学家们苦心孤诣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荣誉,竟然要借助娱乐化包装才能进入公众视野。说起来未免有些可悲,郑州大学材料实验室里的无数个日夜,终究敌不过一个娱乐符号的传播效果。而这,其实是许多基础科研工作者长期面临的身份困境。

不得不承认,一听到“范冰冰”这个名字,公众本能联想到的首先是红毯一类的娱乐新闻,而非实验室与学术论文。这种思维定式折射出社会对特定名称的刻板印象,映照出娱乐至死环境下大众对学术的陌生与疏离。正如范教授所言“加上郑州大学四个字这么难吗”,此追问直指公众对学术身份标识的集体无意识。

从“颜宁之问”到“范冰冰之困”,学术传播的失真现象日趋严重。某些自媒体在标题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严谨的学术成果压缩成猎奇的娱乐碎片。这种张冠李戴的传播造成了多重伤害:既消解了科研成果的严肃性,又误导了公众的科学认知。对范教授个人来说,名字被娱乐符号覆盖的尴尬,如同在学术论文上强行加盖娱乐标签,使其科研成果的公共形象发生扭曲,岂是一个“不爽”可以概括?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